文化是魂,育人無聲。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鄉村要振興 文化須先行

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區情研究中心

2021年04月12日08:42  來源:寧夏日報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區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陳規陋習,激發村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鄉村建設之中,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 強化思想文化教育

■搶佔宣傳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引導村民明辨是非、陶冶情操、統一思想

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帶動示范作用,引導村民婚喪事簡辦,倡導不送禮、不收禮金﹔在村民中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和榜樣,引導村民尊良俗、去低俗、除惡俗﹔用好村裡廣播大喇叭等多種形式,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引導村民勤勞善良、文明出行、鄰裡互助,逐步形成和諧融洽的村民關系﹔加大對農村低俗視頻傳播等現象的治理,引導村民傳播具有正能量的視頻,搶佔村民宣傳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引導村民明辨是非、陶冶情操、統一思想﹔通過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等漸進的滲透式的隱性教育手段,以及正面、公開、可接受的教育培訓方式,正面回應社會熱點,引導村民思想積極上進、心理健康﹔吸引村民廣泛參與文化娛樂活動,比如利用夜間、傳統節日、農閑季節舉辦各種文藝演出、科技培訓班、讀書交流會、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謳歌新時代、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增加村民的集體感、責任感、榮譽感。

■ 加強道德文化建設

■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經典涵養正氣,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鄉規民約中,具體化為村民日常人際交往的基本准則和行為規范,成為人們處理人情往來、鄰裡關系、群體關系和農村公共事務的價值追求﹔結合家庭美德建設,在鄉村開展“孝老愛親”家庭、“敬業愛崗”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夫妻關系、婆媳關系、鄰裡關系和諧﹔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在鄉村開展道德模范、文明之星等各類評選活動,引導和規范村民行為,使村民形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亂闖紅燈等習慣,爭做文明人﹔通過開展道德講堂、講故事、誦經典、讀紅色家書等形式,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經典涵養正氣,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倡導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引導村民愛國愛家、勤儉節約、講道德講奉獻,全面提高村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

■ 增強法治文化建設

■提高村民的法治觀念,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通過舉辦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好公民的事跡報告會等活動,講好法治社會的故事,傳承法治精神﹔通過微視頻和在夜校學習班辦講座的形式,對村民進行《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章程》、寧夏地方性法規等法律知識的教育,對鄉村適婚年齡村民以及已婚村民進行《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鄉村未成年人進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法律知識的普及工作,提高村民的法治觀念,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充分挖掘鄉規民約的治理價值,實現法治、自治與德治相結合,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 加強精神文化建設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承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善良朴素等優良傳統,用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

繼續開展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旗、報刊、文化書屋“四進”宗教活動場所的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基層黨員干部要帶頭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抵制迷信的侵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有針對性地為村民講解“典籍裡的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承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善良朴素等優良傳統,用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激發村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戲劇、積極健康的文藝節目為主導,引導人們參與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以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和農村中小學生為主體,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以道德的力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

■ 推進政治文化建設

■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事情,廣泛聽取村民的不同意見,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實現決策的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

創新我區農村基層選舉監督機制,採取“第三方”力量介入監督的措施,防止農村基層黨組織選舉時的拉票現象,保証選舉過程和結果公正透明﹔完善村民議事和公共決策機制,對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事情,廣泛聽取村民的不同意見,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實現決策的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合理區分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權利邊界,由村委會管理村中的公共事務,並創新民主參與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和暢通信訪制度,搭建村民利益表達的網絡平台,引導村民有序參與鄉村社會治理﹔通過“清權”“晒權”“束權”,加強對村“兩委”權力的規范和監督﹔加強培訓引導,幫助鄉村基層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增強民俗文化建設

■鼓勵村民以村中好家風好故事為原型進行創作,用小品、戲劇、快板、花兒等方式展演,感染教化村民

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家風家訓之中,使良好的家風家訓轉化成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收集整理鄉規民約等道德資源,並通過創造性轉化,形成新時代的鄉規民約等,引導村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鼓勵村民以村中好家風好故事為原型進行創作,用小品、戲劇、快板、花兒等方式展演,感染教化村民﹔引導鄉村開展集體文化活動,比如歲時節令、廟會等有歷史基礎的文化活動,通過健康的民俗文化把傳統美德滲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推進移風易俗﹔挖掘我區民俗文化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事例,以小事、身邊事入手,為廣大村民樹立典范,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加強鄉村田野、河流、水系、森林等自然景觀風貌保護,推進鄉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古樹名木、傳統建筑以及與民間文化活動相關的空間場所、物質載體和生產生活資料等鄉村物質文化的保護﹔加強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優秀傳統技藝、美術、民間歌舞等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借助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和創意力量,建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平台。

■ 加強公共文化建設

■鼓勵和引導鄉村文化志願者和文化能人辦好“文化大院”,開展公益文化活動,在村民“自己演、演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

招聘文藝人才或有針對性地培養鄉村文化人才,讓他們成為未來鄉村文化管理者和文化藝術專業人員﹔通過“流動”圖書館、“大篷車”等經常性的文藝演出,滿足村民廣泛閱讀、欣賞高質量文藝節目的需求﹔有效整合村廣場舞隊、戲迷隊、合唱隊,以及部分非遺傳承項目,有組織地開展公益文化活動,活躍鄉村文化生活﹔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鄉村文化志願者和文化能人辦好“文化大院”,開展公益文化活動,在村民“自己演、演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加大政府資金投入,統籌安排文化建設專項經費,優先支持鄉村特別是剛剛脫貧地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立“種文化”機制,推進縣、市及以上文化單位協助鄉村文化建設,為村民提供閱讀推廣、小微講座、藝術培訓等,提高鄉村文化發展質量﹔推動城鄉文化政策協同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推動城鄉文化要素的融合。

(執筆:狄國忠)

(責編:閻夢婕、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