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更會探索 教師更有所得

興慶區教育上“雲”豐富課堂模式

記者 丁建峰

2021年04月12日08:34  來源:寧夏日報
 

   在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的上空,飄著“九朵雲”:雲搭建、雲課程、雲管理、雲學習、雲教研、雲修身、雲養性、雲評價、雲表達。在這裡,“雲”已融入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3月30日,在AI中心的虛擬現實教學區,同學們正借助增強現實技術,“穿越”到了1.6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探索關於恐龍的科學知識﹔在智能教學區中,老師們的課堂語音和課堂教學過程可以實時記錄、存儲,並在線進行AI分析,通過課堂教學數據分析和學校的聽評課專家兩方面的數據,為教師教學進行診斷,以此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這僅僅是興慶區“互聯網+教育”成果的一個縮影。

   興慶區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新路子,近兩年來,多方籌措資金1.5億元,支持“互聯網+教育”基礎建設,實現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探索構建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形成了“互聯網+”覆蓋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開發創新課程體系,重構課堂教學模式。”興慶區教育局副局長王少龍介紹,通過“互聯網+教育”創新素養課程體系,推進課堂教學方式、課程結構、學習模式、評價標准改革,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走進銀川市第十五中學教學南樓,就像是進入了一個多媒體學習“矩陣”:依靠“互聯網+”,該校建設了涵蓋安全教育、傳統文化視聽、寧夏歷史文化等十大主題的泛在學習區,同學們通過多媒體視聽設備,可以非常方便地學習課外知識,為隨時隨地碎片化學習提供支撐。

   在銀川市第十五中學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創雅課程”基地——智能創客探究中心,記者看到,這裡軟硬件設施完善,擁有人工智能、創意造物、虛擬現實、3D打印等融合創新實驗室,按照靈活、智慧、可重組的原則進行空間規劃布局,通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和創新素養。“智能創客探究中心更注重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擴展了師生交流的廣度。”該校多位教師表示。

   “借‘互聯’開創智慧教育,融‘慧心’譜寫教育未來。”銀川市第十五中學黨總支書記馬曉農說,該校依托“互聯網+”,新開設的智學、智創、智造類特色綜合實踐課程及社團課程使學校“五位一體”智慧儒雅課程體系的構架得以完善。每周五下午兩節課后,學校七八年級1740多名學生通過網上選課、混齡走班上課的形式參與到54門創新素養教育社團課程中,實現了教師智慧地“教”和學生智慧地“學”,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探索,學習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內涵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左手對接傳統,右手連接未來。興慶區通過“互聯網+教育”,依托寧夏教育雲平台,強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網上觀課”、遠程“同課異構”、遠程“交互評課”,以“優質校帶薄弱校”“骨干教師帶普通教師”的網絡帶動模式,形成優質師資隊伍互聯互通新格局,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

   “‘互聯網+教育’框架下全新的課堂學習和教學模式,極大激發了孩子探究的欲望,拓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讓孩子更善於學習。”採訪中,不少家長對興慶區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在“一師一優課”網絡課程評選中,興慶區部級優課連續4年位居寧夏首位。

   “2021年興慶區將建設‘教育創新E學院’,通過‘培訓—實操—課堂’落地教師信息技術深度應用,打造聚集優質教育資源高地,促進區域內教育高質量發展。” 興慶區教育局副局長王少龍表示。

(責編:閻夢婕、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