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馬恆燕:努力讓孩子們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

2021年03月05日10:22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人民網銀川3月5日電(寬容)“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寧夏閩寧鎮原隆小學的教室裡,同學們正在用葫蘆絲吹奏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渾厚溫柔的音樂在教室上空響起,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共享優質教育,努力讓孩子們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恆燕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育扶貧。

銀川市閩寧鎮原隆小學是銀川市二十一小學結對幫扶學校,“去年我第一次走進原隆小學的時候,發現他們隻有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學校操場設施陳舊,圖書館存書量非常少。”馬恆燕對第一次調研走訪印象深刻。

師資短缺、學科教師配備不足,為促進學生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馬恆燕引資源、派教師,針對德、智、體、美育開展系列公益活動及幫扶活動。最讓原隆小學師生驚喜的是,通過直播互動方式,閩寧鎮的孩子們聽上了北京中關村三小的課。

履職期間,馬恆燕聯系並聘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專家到原隆小學為學校765名學生進行了健康講座和脊柱側彎篩查,並為兩例患病學生進行免費治療。多次與原隆小學的少先隊開展“手拉手活動”,共慶“六一”國際兒童節。聯系寧夏葫蘆絲協會給原隆小學捐贈音樂器材葫蘆絲,並無償為學校的孩子們開展葫蘆絲吹奏教學。針對學生們的特長,二十一小學為原隆小學聘請了專職足球教練,開展“足球進校園”活動,全面豐富學校文娛藝術活動。

馬恆燕與原隆小學少年足球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馬恆燕一直認為,讓孩子們走進校園接受教育,確保他們有學上只是基礎工作,更好地塑造和提升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才是所追尋的目標。

在馬恆燕看來,教育扶貧最顯著之處,在於困難群眾接受教育扶貧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扶貧的關鍵在於打破觀念和認知的僵化,“特別是在一些困難家庭中仍然存在重男輕女、思想固化的問題,應在貧困家庭學生群體中增強基礎教育傾斜,同時還要通過轉變教育方式幫助其樹立新時代的教育觀。”

針對困難地區教育資源落后的問題,馬恆燕建議,應建立統一規范的鄉村教師待遇保障制度,統籌省域內教師工資水平,吸引大量優秀人才長期到農村任教。將優質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開發,充分激發優質資源學校教師的積極性,並形成長期幫學機制,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教育資源。

在馬恆燕代表的積極推動下,原隆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穩步增長,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整體提升。今年參加全國兩會,馬恆燕呼吁要下大力氣補齊農村師資力量短板,真正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此外,城鄉學校形成長期幫學機制,逐步由“輸血”為“造血”,鄉村學校最終實現優質教育“自生長”。

“相信鄉村教育會越來越好,實現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腳步會越來越近,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最大的心願。”馬恆燕說。

(責編:趙茉鈺、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