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寧夏凌汛的“面紗”

2021年01月20日08:14  來源:寧夏日報
 

   凌汛檔案

   凌汛,俗稱冰排,是河道封凍后冰蓋對水流約束增強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

   黃河流域東西跨越23個經度,南北相隔10個緯度。地形地貌相差懸殊,徑流量變幅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冷空氣影響,偏北風較多,氣候干燥、雨雪稀少,1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年極端最低氣溫在-15℃至-53℃。因此,黃河干支流冬季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現象出現。

   黃河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幾”字形,在寧夏至內蒙古河段、河南至山東河段為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因而黃河凌汛多發生在寧夏、內蒙古和山東河段。主要受氣溫、水溫、流量與河道形態等幾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形成。寧夏凌情呈現封河期水位高、沒有穩定封河期、多段封河、多段開河等特點。

   冰凌通常經歷成冰、流凌、初封、穩封、融冰、開河6個生消演變過程。凌情成災是水和冰互相作用的結果:一是冰塞、冰壩引起的水位壅高而直接導致的凌洪泛濫﹔二是冰體壓力與流水碰撞而導致河道堤防受損甚至毀壞,間接引起凌汛洪水。

   黃河“凝固”了

   2020年12月29日,黃河寧夏石嘴山河段進入凌汛期﹔目前,已進入靜謐的穩定封河期。記者依照寧夏封河“由下至上”的規律,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北農場凌情觀測點溯源而上,到中寧渠口農場,目睹了黃河“頓失滔滔”的凝固之態和水推冰行的流凌狀態。

   1月11日,利用航拍器俯瞰平原大地,黃河冰線如土黃色幕布上劃開的蜿蜒刀痕,清晰明快。從堤岸向河中望去,朵朵盛開的巨大蓮花冰團已不見蹤影,豎立插塞、犬牙交錯的零碎冰塊霸佔了整個河道,冰蓋被水流頂托抬高。有些冰塊尖利如劍、有些冰塊大如房頂、有些不堪擁擠的薄冰已經爬堤上岸。“安瀾亭”下方的揚水泵站引水口已經隱沒在冰蓋下,那是記者十幾天前拍照的地方。河心中有一段狹長的清溝,河水翻滾激流,成群的鳥兒在此飲水嬉鬧。

   同行的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助理局長馬軍解釋:“今年冷空氣來勢又快又猛,從流凌到封河歷時僅兩天,冰塊上爬下插形成多年未見的立封河面﹔而平封是冰塊之間‘手拉手’凍在一起,是一種溫和的封河形式。目前,水位上漲了2米。”

   吳文在是揚水泵站管理員,常居河邊30多年,眼看著“冰臨”屋下,他照舊喂雞養羊。在吳文在模糊的記憶中,這樣來勢洶洶的凌情僅有3次,而“以前到二台子就止住了”,這次冰面“與路面一樣高還是第一次”。相較於封河,開河時冰水碰撞交手的情形印象深刻:最先是從河中間拉開口子,水助冰威,冰借水勢,冰水翻滾同行,發出如洪水般的隆隆聲。

   凌汛是地處較高緯度地區河流的特有水文現象。商朝《易經·坤卦》中有“初六服霜堅冰至”的記載。東漢《禮記·倉月》就有“孟冬之月水始冰,仲冬之月冰益壯,季冬之月冰方盛”的冰情演變過程﹔宋代《談苑收冰之法》中記載“黃河亦必冬至前凍合”。上游內蒙古河段“小雪流凌,大雪封河”,寧夏封河通常在數九天,且具備“彎多流緩易封河”的特點。

   自治區水旱防御中心副主任郭立兵告訴記者,黃河寧夏段受冷空氣影響較大,一般自12月中下旬開始流凌,次年元月上旬開始封河,2月中下旬開始開河,至3月上旬開河完畢,凌汛期持續2個半月﹔通常年份下,黃河沙坡頭樞紐以下至麻黃溝河段流凌,長度大約在300至330公裡﹔極端天氣下,全河段流凌。封河河段主要在中寧至石嘴山段,冰厚0.2米至0.5米。

   黃河寧夏段位置偏北屬於南北流向,凌汛期下游先封,上游后封,開河時則自上游向下游發展,這種時序相反的倒封、開河形勢,使得封河時上游來冰堆積河道,減緩了水流速度,抬高了水位,河槽蓄水增量大,極易形成冰塞、冰壩,造成河水漫灘,形成凌汛災害。

   美景中潛伏著可怕力量

   壯美的景色中,平靜的母親河下卻潛伏著巨大的、可怕的力量——凌洪,一旦形成凌災,危害程度常常超過洪災。

   翻閱史料,第一次明確記載的黃河凌汛決口發生在西漢,在今天的河南濮陽市以東一帶。此后,一直到1955年中,山東、河南是凌汛決溢災害重災區。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寧蒙河段基本沒有堤防,凌汛期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冰凌災害,較大范圍的淹沒損失平均兩年發生一次。1951年至2011年間,寧蒙河段發生凌情346次,造成凌災88次。寧夏冰凌災害多發和重災河段主要在中寧石空至渠口農場、青銅峽至葉盛、永寧望洪至石嘴山。

   1月16日,黃河與中寧渠口農場擦肩而過,攜凌稀疏,岸冰薄窄。65歲的退休職工賈志明站在黃河岸邊,回憶起與黃河相依相守的日子。1981年冬天,是大家最后一次在黃河上溜冰、打陀螺、穿冰到對岸走親戚。“天氣異常寒冷,流凌封河都比往年早。一天早上,我推開門發現,一裡外的800畝農田已蓋在冰下,白茫茫一片。”

   這是一次冰塞引起的凌情。黃河進入封凍期時,冰蓋下堆積的大量冰塊,會影響水流通暢,若面積不斷壯大,就會形成嚴重冰塞,壅高上游水位,發展成災。1967年12月25日至1968年1月17日,青銅峽庫區以上段中寧5個公社,出現冰塞,壅水高2米,淹沒耕地房屋,近萬人受災。1998年1月23日,白馬至周灘段歷時30小時的冰塞,壅高水位2.52米,造成中寧縣棗園、長灘鄉及渠口農場6000多畝農田、200多畝魚池被淹。

   更大的危險來自大地回春、冰雪融化之時。分解的冰塊隨河水向下流動,開河如期而至。“文開河”冰凍融化較慢,淌凌密度小,開河斯文平緩。若氣溫猛升或水位暴漲,大塊流冰在河道狹窄彎曲處受阻,冰塊上爬下插,大量堆積形成冰壩,導致上游水位急劇漲高,會造成“水鼓冰開,冰水齊下,冰摧浪涌,沖堤潰壩,勢不可擋”的“武開河”。

   1954年至1955年度為冷冬年,封河末端在中衛下河沿,封河距離長達318千米,平均冰厚0.8米,3月11日青銅峽段大流量開河,出現12處冰壩,冰壩長6千米,壩高3米,水位壅至唐徠渠、漢延渠正閘以上,危及干渠安全,出動炮兵轟擊,千余人打冰炸冰,方解除險情。渠口農場干事王佔寧回憶,炸冰時,方圓十裡外的房間玻璃都要抖三抖。

   1974年3月15日至17日石嘴山三道坎以下出現冰壩,河水上漲6米,當時屬於寧夏區域的阿拉善左旗巴音鄉楊寺灘等3個村431人被冰水圍困,中央派9架直升飛機營救群眾脫險。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寧夏段共發生冰凌災害37次,平均每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00萬元。

   凌洪來或不來,必當嚴防死守

   “備預不虞,古之善政。”加修堤防,整治河道,修建大型水庫,加強冰情觀測、預報及冰情研究,建立各級防汛機構,組織群防隊伍……在防凌減災上,黨和政府為黃河安瀾傾注了大量心血。

   黃河干流上龍羊峽、劉家峽、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相繼建成投運,為預防寧夏段黃河凌汛災害起到利好作用。

   1968年,黃河干流上的劉家峽水庫投入使用,在其調蓄作用下,寧夏段冰期下泄流量增大,且除石嘴山河段外,使其余河段的溫度能偏高1℃至2℃。河段封河日期推遲,開河提前,封河時間縮短。封河形勢一般由立封轉為平封,為文開河創造了條件。而龍羊峽水庫則通過調節劉家峽水庫水量發揮防凌作用。區內的青銅峽水庫雖然調節控制作用小,但是改變了上下游附近河段封河情勢。

   黃河凌汛自古就有“伏汛好搶,凌汛難防”、“凌汛決口,河官無罪”之說,可見強大的突發性、防御搶險的復雜艱難。因此,防凌的一貫方針是“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

   2008年,寧夏出現持續異常低溫天氣,部分地區氣溫降到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值。全區最低氣溫達到-18℃至-29℃。極端的惡劣天氣,使黃河寧夏段封河260公裡,創幾十年之最。寧夏農墾集團渠口農場經理劉學儒回憶,封凍的黃河起初異常平靜。但很快受阻的冰塊,被漲起來的河水向岸邊推來,二三十厘米厚的大冰塊沖到岸邊,剮蹭著岸邊樹木。距離岸邊3公裡居住的農場職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每年冬灌結束,為防凌汛,農場都要打壩筑堤,封堵排水口﹔編制防凌應急預案。”氣溫、封河距離、封河上首都預示著災情的來臨,場部迅速通過廣播通知大家撤離的,一時間200戶近千人,收拾好鍋碗瓢盆,生活必需品,乘坐拖拉機、摩托車浩浩蕩蕩撤退到十公裡外的地方。賈志明回憶:“庫房、廠房的鋪蓋一個挨著一個。大家壘起簡易灶台,三五家搭伙做飯。幾日后,巡河人會發出險情解除信息,大家平安回家。”受淹的土地,春小麥根本無法播種,當年畝均減產30%。

   據統計,2008年凌汛期,沿河350多千米堤防偎水受沖,187座壩垛嚴重受損或毀壞﹔1.5萬畝農田被淹,20萬畝灘地漫水﹔10座揚水泵站設備被毀,千余座建筑物損壞﹔3400多人受到威脅,淹死牛羊350多頭(隻),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近年來,經歷了連續3年的黃河大洪水過程,黃河寧夏段河床下切、河槽拓寬,部分險段河道趨於順直,降低了冰凌堵塞的風險。我區建立的精准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為防凌減災安上了靈敏的“耳目”和“參謀”。治理河段、加固壩垛、416公裡標准化堤防的建成,讓黃河寧夏段防洪(凌)減災系統如虎添翼。

   但2020年伏汛期河道大流量過境,增加了部分河段和防洪工程出險的可能性,大流量封河和階段性冷空氣的活躍等不利因素也增加了今年的防凌壓力。

   “目前,黃河寧夏段已經進入穩定封河期,沿黃各地水利部門和相關單位提前准備、嚴密防控、密切配合,來保障安全度汛。”郭立兵說。

   截至1月16日,黃河寧夏段流凌封河初期受持續低溫影響,出現兩段流凌,兩段封河。又受氣溫回升影響,青銅峽壩上流凌消退。總體河勢比較平穩。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裡,其中,平原河段長267公裡,沿河兩岸為寧夏精華地帶的引黃灌區,涉及中衛、吳忠、銀川、石嘴山4市的10個縣(市、區)。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沿黃地區承載的內涵和價值越來越多,黃河防凌安全的責任更加重大。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等“十大工程項目”,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一旦建成投用,凌汛期出庫水溫升高2℃至3℃,石嘴山以上300千米的河段基本不封凍。“通過上游以黑山峽水庫為核心的防洪工程體系科學合理調度,在完善河道堤防等工程的情況下,可基本保障寧蒙河段防洪防凌安全。”(記者 裴雲雲 趙磊 李峰 實習生 趙娟娟)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