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惠民生

2020年11月24日08:05  來源:寧夏日報
 

   實體平台安排“全科醫生”、熱線平台有“法律明白人”、網絡平台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優質法律服務……“十三五”期間,我區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新期待新要求,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讓法律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裡”

   2018年,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成為指導推進我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支撐。

   以法為本,堅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則,把固化的法律條文轉變為溫暖的法律服務,堅持覆蓋城鄉、惠及全民原則……自治區司法廳在實踐探索中,牢牢把握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內在價值取向。通過建設實體平台、熱線平台、網絡平台,逐步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裡”。

   我區建成自治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個、市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27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243個、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2809個,實體平台建成率和覆蓋率達到100%。

   寧夏“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提檔升級,實現365天全天候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寧夏“掌上12348”App構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法律顧問。寧夏法律服務網正式上線運行,涵蓋了律師、公証、司法鑒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調解業務,群眾可通過多種途徑咨詢、辦理相關法律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指尖辦”。

   公共法律服務的溫暖和便捷,群眾有最直接的感受。通過公益性、普惠性、便民性的公共法律服務,全區各地群眾處理難事的觀念已從“有事找政府”轉變為“有事找法律”。

   “沒花一分錢,要回了血汗錢,感謝法律援助好政策,讓我們這些困難群眾享受到這麼好的服務和幫助。”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甜水河村村民楊某某深有感觸。前不久,楊某某因被拖欠工資向紅寺堡區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最終在法援律師的幫助下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

   “零距離”法律服務更接地氣兒

   “司法行政工作服務‘千家萬戶’,解決‘千難萬愁’,拓展創新法律服務事關民生福祉。”自治區司法廳負責人說。為打造老百姓身邊的“法律顧問”,自治區出台了《關於開展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工作的實施意見》,實現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和法律服務微信群全覆蓋。

   “為實現彭陽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公証處積極介入當地整鄉整村生態移民試點工作,幫助縣移民辦起草、修改了勞務移民安置協議,涉及1209戶4730人,並為61戶勞務移民免費辦理了產權分割協議公証。”彭陽縣公証處主任趙佔雄說。我區實施法律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加大對農民工等群體的法律援助力度。2018年,司法廳將全區23.9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免於經濟困難和法律援助事項審查。

   近5年來,全區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6萬余件,為近9萬名受援人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近14億元,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共辦理公証34萬余件,仲裁近5000件,司法鑒定5萬余件,為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預防矛盾糾紛、維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貢獻法治力量。

   人民群眾有需求,司法行政有作為。“十四五”期間,全區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全面發力、多點推動,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品質、不斷完善體系建設,讓法律服務更加惠及民生,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營造更好的法治環境。(記者 馬忠)

(責編:高嘉蔚、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