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崾峴的交通通達之盼

2020年11月16日08:09  來源:寧夏日報
 

  革命老區鹽池縣山最大、溝最深的麻黃山鄉腹地,有一種奇特的地形叫崾峴。它是兩個黃土峁之間一條高陡狹窄的地段,如同夾在兩山之間的馬鞍。

  崾峴兩旁是什麼?是被流水沖刷千百年而成的深溝。

  膠泥灣村馮崾峴自然村就在高陡狹窄的“馬鞍”上,這裡的鄉親們世世代代盼著有一條通向山外的暢通之路。

  今年,一條硬化路通到馮崾峴自然村深處的陳吾台居民點之后,鄉親們又有了新的憧憬——交通通達。

  村民饒先久最早得知“交通通達”這個“時髦詞”,是在城裡工作的親戚告訴他的。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建設交通強國,完善包括道路在內的鄉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

  親戚把這些話用電腦復制到手機上,發給了他。

  記者昨天到馮崾峴自然村採訪,饒先久一見記者就說:“這幾年,我們這要是交通通達了,肯定不再隻有一條出山的路吧?”

  膠泥灣村與馮崾峴自然村之間有一條1.2公裡長的膠泥山路,是許多年前鄉親們用腳踩出來的。這條路,饒先久義務維護了30多年。

  “這條路常會被洪水沖斷,一遇這種情況我就召集村民來搶修。過去由於缺乏機械設備,用架子車、鐵鍬干好多天才能把路修通。”饒先久說,路斷時糧食拉不出去,人畜飲用水拉不進來,那是常有的事。

  饒先久經常扛著鐵鍬沿路巡查。預感要下大雨了,就提前在路邊挖好引水溝。有時陡崖邊的路基塌陷了,就趕著騾子拉運土方,重新改線修路。他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一年年末,因為路面坍塌,我養的20多隻羯羊一直無法運出山售賣。來年2月路終於修通了,這時羊價已大跌,損失過千。”

  3年前,當地石油開採隊幫助給馮崾峴這條路全部鋪上沙石,路況大為改善。今年石油開採隊還修建了一條馮崾峴直通大水坑鎮的柏油路。

  今年下半年,鹽池縣扶貧辦爭取項目資金,對馮崾峴這段路進行水泥硬化,還在上坡路段預埋了螺紋鋼以防滑,以后即使下了雪,開車出山也不會有啥大問題,當地百姓出行難的問題由此成為歷史。

  饒先久說:“我們對新修的這條路提了一個小建議,沒想到縣扶貧辦和施工隊非常重視,迅速進行修繕,新增了1條泄洪涵洞,還增修了100米長的邊溝,徹底排除了道路安全隱患。”

   原來,在修路過程中,馮崾峴自然村的一些群眾根據多年的生活經驗對路的設計提出看法:在上坡處平緩路段和坡底平緩處隻修兩處凹槽排水口,如果遭遇大雨,山洪有可能損毀路面。而且過水路面一側就是深溝,如果排水量太大,則有可能對路基造成侵害,給安全通行帶來隱患。

   鹽池縣扶貧辦項目部主任常海波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天讓工程監理單位的監理工程師馬海鵬等到現場查看詳情,與村民們溝通,初步確定了改進辦法。

   幾天后,常海波利用休息日,與工程施工人員驅車100多公裡從縣城趕到工程現場,與村民商量后,決定將原設計的排水方式由路面漫水凹槽變更為泄洪涵洞,還增加了一處側面迂回的排水口。

   饒先久說:“變更方案為施工方增加了數萬元成本,但他們從善如流,精心施工,每道工序都邀請村民代表參與質量驗收與把關,最終把這條山路修成了精品工程、樣板工程、民心工程。”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