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舞

“變沙之害為沙之利”的寧夏實踐③

2020年11月09日08:17  來源:寧夏日報
 

 沙漠耀星光,長河映暖陽。

  治沙的意義,不僅在於黃與綠的演變,也關乎人與沙的相處。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寧夏充分利用沙區資源,實現沙漠生態功能的轉化增值。

  2010年,寧夏出台《關於大力發展沙產業推進寧夏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的意見》,將防沙治沙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探索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貧的科學路徑。如今,已逐步形成沙區設施農業、生態經濟林業、瓜果產業、沙料建材業、沙生中藥材產業、沙區新能源產業和沙漠旅游休閑業七大主導沙產業。

  沙漠旅游:星沙相望 對話自然

  在寂靜的沙漠中,仰望星空,臥聽黃河流淌,這是寧夏為現代都市人打造的浪漫。據攜程網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中衛市成為全國熱搜城市之一,“銀川+中衛四日三晚跟團游穿越騰格裡沙漠露營”成熱門行程,預訂同比增長200%以上。

  星星酒店,是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的“網紅”打卡地。在這裡,數顆“星星”鑲嵌沙海,演繹著沙漠與星空的自然應和。而在另一邊,民宿集群“黃河宿集”則是沙漠與黃河的合奏,為八方游客提供了一處黃河邊的棲息之所,2019年入住率達78%。民宿的興起,帶動當地農民自主參與生態養殖、農事體驗。在沙坡頭景區附近,鳴沙村、鳴鐘村、沙坡頭村等村庄,圍繞“沙”元素發展鄉村旅游。其中,鳴沙村的特色村寨項目運營以來,年均接待游客3萬人次左右,實現營業收入497萬元。

  沙,是寧夏許多景區的底色,是生態畫卷中厚重一筆。深耕沙漠篇章,寧夏文化旅游正在保護和利用之間尋求著平衡。

  沙漠經濟:與沙攜手 變害為利

  在黃河東岸,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16萬畝戈壁灘的命運,因生態修復、綠色“手筆”而改變:

  寶豐集團在這裡改良土壤、植樹造林,並高標准建設了萬畝優質枸杞基地。與其他枸杞基地不同的是,這些枸杞的“頭頂”是成排的光伏電板——2016年,寶豐在枸杞基地上方建設了佔地3萬畝的太陽能發電項目。

  逐光而動,像向日葵一般的光伏板,源自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應用先進的帶傾角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較傳統光伏電站發電效率提高了20%。“一地多用、農光互補”的新型綠色產業模式,將光伏發電、生態農業、產業扶貧相結合。曾經的荒漠,得以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沙漠地區,具有豐富的光、熱、土等資源優勢,是沙生經濟林及加工業、沙漠日光溫室,各類沙料新型建筑材料,興建太陽能、風能發電的理想場地。越來越多的昔日荒沙地,也正一一拓展著產業新空間——

  在奶產業強勁勢頭的帶動下,沙漠牧場盎然興起。在中衛市騰格裡沙漠南緣,沐沙牧場治沙近萬畝,7年之后,曾經的沙丘變身為飼草基地,荒蕪的沙地成為奶牛的“臥床”。

  一套治沙、用沙與養殖的循環產業鏈條已經形成:牛糞經處理后,可進行土質改良﹔飼草種植,為沙漠綠洲增色。如今,1.7萬頭奶牛在這裡安家,日產鮮奶220噸,帶動1700多人就業。

  在北部沙區、南山台子等沙區,中衛市發展40萬畝以蘋果、紅棗、枸杞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區,年產值達14億元﹔

  干旱、大風,8.8攝氏度的年平均氣溫……曾限制發展的因素,如今成為中衛市發展雲計算產業集聚區的先天優勢,為沙賦予更廣闊的能量。

  “在沙漠‘變害為利’的進程中,寧夏嚴格准入制度,強化項目管理,全面執行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落實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根源上保障沙區資源合理有序開發。”自治區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

  人沙和諧:統籌治理 平衡布局

  10月16日,寧夏葡萄酒與防沙治沙學院舉行2020年秋季開學典禮——這是國內目前唯一一所培養防沙治沙人才的職業技術學院,它的前身是有著30年辦學歷史的寧夏林業學校。代代傳承,治沙的后輩力量正在崛起。

  平衡沙漠的利害關系,這道命題仍在繼續。寧夏是西沙東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帶,干旱、多風、缺水,在嚴苛的自然條件下,植被恢復難度增大,生態環境仍然脆弱。

  近年來,寧夏持續進行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精准推進“四大工程”,強化防沙生態屏障建設。同時,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防治結合,提升沙區的生態承載力,促進人沙和諧。

  寧夏科學編制“十四五”防沙治沙規劃,將加強小流域治理,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修復、人工造林、特色經濟林、水土流失治理等推進荒漠化防治,充分利用各區域有利條件布局沙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

  這裡是寧夏,三面環沙。從沙之困、沙之治到沙之舞,以綠色泛舟前行。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