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新聞就選擇了堅守

2020年11月08日08:35  來源:寧夏日報
 

   庄電一:

   誓言無聲 踐者有形

   寄語:我希望、也相信新聞事業會越來越發達,優秀新聞工作者會越來越多。

   “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記者?”“我認為我們需要的記者應該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是有用信息的傳播者…… ”

   2020年11月5日清晨的中山公園,迎著深秋的陽光,一位兩鬢稍顯花白、眼神幽深而又平靜的老人正在攝像機前抑揚頓挫的回答著採訪問題。他是庄電一,遼寧人,今年64歲,光明日報高級記者,曾任光明日報駐寧夏記者站記者、站長。他也是一位諸多榮譽加身、從不忘勵志於心的新聞前輩:作品獲獎200多項、個人獲獎40多項,從省部級榮譽到全國勞模……

   1984年冬天,庄電一通過了光明日報的招聘考試,成為光明日報駐寧夏記者站記者。從業30多年來,庄電一發表了近6000篇稿件,撰寫了500多萬字的作品,採寫的新聞稿件涵蓋政治、經濟、法治、教育文化、生態環保等各領域。可他卻說,無論什麼題材,出發點隻有一個——回應社會關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然,要記者做什麼呢?

   “舉個小例子,最近很多老百姓反映許多超市蔬菜瓜果亂貼標,更有甚者一件商品貼著三個標,一問有去年不再用的、也有今年剛申請的,這樣的管理不僅混亂最終也將讓消費者的利益受損。這些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實,無論大小都值得我們去報道,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要關注國計民生中的各類問題。”庄電一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無辜者的靈魂何時能得到安息?》《曹氏三兄弟的夢能圓嗎?》《太西煤,再不容濫採亂挖!》《救救中專!》《誰來為青少年的體質下降負責?》《寧東,莫讓工業廢棄物絆住腳步!》《如此政績要不得》……翻閱庄電一的文章,你能看到他對少數群體的關切和尊重,對熱點事件的深入挖掘,對事實新聞信息的客觀呈現,在這個事實與謠言齊飛的時代,對於真相和正義的追求便是他對新聞初心最好的踐行。

   剛做記者的時候,庄電一為了使自己盡快進入角色,無論何時都沉浸在新聞觀察寫作中,曾經為了採訪一個人物,連夜趕路幾百公裡。那些年,他幾乎把全部心思都獻給了自己鐘愛的新聞事業。從20多歲干到退休,庄電一曾經有回北京坐辦公室、到黨委機關任職、到商界賺錢等機會,但他從未“挪過窩”!

   今年8月,庄電一到火石寨。雖然此前多次來過,但他此次還是細心觀察並發現了亮點,隨后以《火石寨的“綠肥紅瘦”》成篇。光明日報編輯部的同事偶然發現,認為寫得不錯,又把它刊登在了光明日報的專版上。

   “採訪記錄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份工作,它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讓我樂在其中。”從曾經的困惑到現在的不惑,庄電一一直帶著巨大的好奇心在觀察這個世界,雖然已退休,但他仍然筆耕不輟。

   劉海: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隻顧風雨兼程

   寄語:永葆創新之心,永遠銳意前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優秀作品,不負時代記錄者的使命與榮光。

   “記得一位前輩曾說過,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書寫時代、記錄歷史,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是黨和人民對新聞工作者的信賴……”新華社寧夏分社主任記者劉海說。從業13年,年均採寫稿件200余篇,參與過全國兩會、九三閱兵、全國冬運會、中阿博覽會等多項重大報道﹔先后獲得中宣部“新春走基層”先進個人、寧夏優秀新聞工作者、寧夏分社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982年出生的劉海,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人,曾擔任青島電視台的編導,2009年進入新華社寧夏分社音視頻採訪部工作。“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進入新華社一直是我的理想,在這個平台上跟很多優秀的同事共事也讓我快速成長。”談及從業歷程劉海說道。

   在如今手機客戶端、Vlog、網絡直播、交互頁面等新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聞的呈現形式有了更多可能﹔但網絡帶來的碎片化閱讀,也沖擊著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為了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要求,新華社寧夏分社著力培養全媒體記者,劉海也對自己提出了更多要求:不僅要寫得了稿子,拍得了照片,剪得了視頻,玩得轉手機,更要熟練掌握策劃編排、中英文採寫、視頻拍攝制作、中英文直播出鏡等多項技能。她開玩笑說道:“除了日常的中年焦慮,我也很擔心自己被淘汰。”

   如今,劉海和她的同事幾乎人人都實現了全媒體發稿,每個文字記者都能採制播發短視頻,圖片和視頻記者也積極採寫文字稿件﹔遇到重大報道、主題調研等,也能通過小分隊聯合採訪完成。他們能深入基層,深入踐行“四力”,年人均下鄉90天以上,推出了一批“沾泥帶土”的深度融合報道作品。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劉海經常是忙一天后,晚上在給孩子講故事哄睡時自己卻先睡著了。“雖感覺很累、很辛苦,但始終覺得這種堅守是值得的。選擇當記者就是選擇了一種風裡來雨裡去的生活方式,選擇了一份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和新聞理想。有了理想,腳步和內心才會堅定如初。”

<p><p  align=

  庄電一

<p><p  align=

  劉海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