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也有大產業

2020年11月03日17:40  來源:寧夏日報
 

   “您好,您訂購的兩盒香菇、兩盒雞蛋、一隻月子雞已寄出,請注意查收。”10月28日,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薛庄村智慧農場微信小程序管理員郝喜雙,線上給銀川市金鳳區客戶丁女士留言。

   “每月線上銷售40多單,收入1萬多元。”自治區財政廳選派薛庄村第一書記王航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隻要打開小程序,就能買到我們村產的土雞蛋、月子雞、香菇等農產品。”

   為了將村民們種的蔬菜、養的雞、釀的醋等產品賣出去,2019年年底,薛庄村在傳統線下銷售的基礎上,開發薛庄村智慧農場微信小程序,開展網上果樹認領、農副產品銷售,通過線下線上“雙輪驅動”,解決該村產業持續發展的瓶頸。

   “小程序自去年年底運行以來,已成功認領紅梅杏樹160棵,農副產品營業額10萬多元,榮譽村民來自深圳、西安等地,農副產品銷售供不應求。”一部手機就將薛庄村的好東西“一網打盡”,王航對線上銷售充滿信心。

   薛庄村地處沈家河水庫東側,距固原市城區8公裡。常住戶109戶317人,勞動力人口298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袖珍村”。2014年,全村有建檔立卡戶32戶104人,被定為貧困村。

   “之前村民的經濟來源以種菜為主,一年到頭收入不過千元。”薛庄村黨支部書記余建忠介紹,隨著周邊村大型冷涼蔬菜基地相繼建成,村子小、人口少、耕地少,依靠“小藍提賣”的傳統種菜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村民收入逐年減少,薛庄村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2017年,薛庄村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帶領下,實施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捆綁項目資金,將村裡360畝荒地開發,種植紅梅杏、蔬菜,吸納114戶加入合作社,探索“1+4”幫扶模式,走上了脫貧攻堅快車道。

   “一畝地種50棵紅梅杏,盛果期按每棵樹產50公斤紅梅杏,畝均收入1萬元以上。”余建忠算了一筆賬,在集體帶動下,農戶自發種植紅梅杏近600畝,4年后戶均年可穩定收入4萬至6萬元。為了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薛庄村在紅梅杏樹4年成長期,發展林下經濟,套種蔬菜、飼養月子雞。

   緊接著,薛庄村爭取到265萬扶貧資金,修建10棟現代化日光溫棚,選擇價格穩定、技術容易掌握的香菇種植。今年8月份,薛庄村配套蘑菇生產,建起冷藏室和烘干室,延長銷售期,完善產業鏈。“一年種兩茬,產額100萬元,純收入30萬元。既可賣鮮菇和干菇,還能加工生產衍生產品,最后香菇棒還能回收入田當肥料。”王航說。

   在發展主導產業同時,薛庄村充分發揮當地群眾釀醋的傳統,將舊村部改造成農家醋作坊,加工手工醋,年產30噸。又利用村活動室,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500平方米,年收入6萬元。

   “現在薛庄村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已經達到了‘人人持股,戶戶收益。’土地保底每年每畝收入200元,合作社每年用工60人,累計發放工資150萬元。”王航介紹,薛庄村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互聯網”運營模式,入股分紅按照7:2:1的比例進行分配,70%留作村集體經濟發展,20%股民分紅,10%用於考核獎勵,保証合作社良性循環和良性運行。

   2019年,薛庄村人均純收入1萬元,今年人均純收入預計1.2萬元。(剡文鑫文/圖)

<p>    <p  align=

  王航向記者展示溫棚裡種植的香菇。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