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建起光伏“清潔銀行”

2020年10月30日08:08  來源:寧夏日報
 

   “今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光伏收入12.6萬元。”10月29日,彭陽縣交岔鄉保陽村村民周文介紹,光伏板產生的電統一匯流輸送到國家電網,村民在獲得收益的基礎上,村集體經濟也得到壯大。保陽村光伏扶貧項目於2018年開工建設,2019年下半年產生效益,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光伏扶貧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實施的“十大精准扶貧工程”之一,具有收益時間長、收益穩定的特點。彭陽縣搶抓國務院“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機遇,依托光照資源優勢,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扎實推進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

   “堅持‘宜光、宜地、宜網’原則,按照‘縣有中心、一鄉多點、一點多站’的建設思路,綜合考慮光照、接入、施工、通信等因素,探索建立了統一設計、分類招標、分段施工、壓茬推進、運維優先的建管模式,在全縣47個建設點利用閑置荒地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89個,將閑置荒地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總裝機容量26.68兆瓦。”彭陽縣發改局副局長馮天生說。

   同時,堅持設備採購高標准、項目施工快推進、建設標准“雙兜底”、投入資金最小化目標,引進專業運維公司參與設備選型、建設施工安裝,在保証建設質量的同時,提前4個月完成建設並網發電,確保光伏電站年發電時間保持在1200小時以上,設備20年穩定發揮效益。

   羅窪鄉利用當地環境優勢,在全鄉6個村建設光伏扶貧電站。2019年電站建成並網,一個季度收入20萬元左右,為全鄉建檔立卡戶提供公益性崗位81個,每人每月增收300元。光伏扶貧電站不僅成為群眾脫貧增收渠道,也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僅光伏扶貧收入一項就達12萬元。”寨科村黨支部書記常登虎說,“過去做夢也想不到,這些荒地還能生出錢來。光伏產業和其他農業產業不同,對土地要求低,凡是陽光充足的地方都可以發展,真正吃的是‘陽光飯’。在群眾眼裡,光伏電站就是‘聚寶盆’。”

   彭陽縣通過智能預警和智能運管兩個系統,實時在線監測電站設備參數,分析電站端運行狀態,預警報警安全隱患,科學分析處置方案,確保電站故障在第一時間處理,提高了電站發電效率,年均新增發電量200萬度以上。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核心,瞄准貧困人口,制定出台光伏扶貧項目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將電站淨收益的90%歸項目村村集體,10%統籌安排給非項目貧困村村集體,用於改善村集體公益設施、購買公益服務和提高深度貧困人口受益等方面。

   目前,彭陽縣光伏項目總投資1.28億元,單瓦投資4.8元,節約投資3400萬元。借助“互聯網+”智能化管理手段,建成縣級光伏智能運管中心,安裝數據採集、縱向加密等現代通信設備,接入國網公司、自治區光伏扶貧大數據中心,實現了設備信息、電站數據與國家、自治區互聯互通共享。

   “彭陽縣自2019年6月30日全容量並網發電以來,共計發電4000多萬度,實現發電收入2600多萬元,可為每個貧困村提供村集體淨收入10萬元以上,帶動9235戶貧困戶受益。”彭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孫有亮介紹,光伏扶貧已成為彭陽縣深度貧困人口穩定可持續增收的“陽光存折”,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鐵杆庄稼”。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