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字文章 實現穩步脫貧

——寧夏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述(下)

2020年10月22日07:44  來源:寧夏日報
 

一二三產業融合,讓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穩步脫貧。產業與生態融合,講好綠水青山的“寧夏故事”。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在移民大家庭中實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當下,“融”正在成為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特點。

家門口當“藍領”

不用在外面打零工,守著家門口就可以當“藍領”,現如今,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移民白強強很知足。

進入寧夏榮耀制衣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和白強強一道,幾十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欣榮村居住的主要是從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搬遷來的移民,因此扶貧車間榮耀制衣車間在招工時,首先考慮的都是村內的移民。”村第一書記顧偉說,欣榮村在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51.17%,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下降為0.65%,成功脫貧出列。

吳忠市紅寺堡區1500位移民,外出務工兩個月,就能賺回2700多萬元。

“我們組織大家到1200公裡外的青海省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都蘭縣諾木洪農場摘枸杞,每天每名農民能賺到300元,一年2個月的採摘周期,回來后,每個人都能賺到近2萬元。”日前,寧夏恆誠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喜國榮對記者說,為了方便大家務工勞作,公司還在當地注冊成立了《紅寺堡駐青海省勞務服務站》。

“十一五”之前,新疆等周邊省份農業用工需求大,寧夏通過有組織、跨省勞務輸出的方式解決移民季節性務工,增加收入﹔“十二五”期間,全區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一批工業園區、產業基地迅速崛起,寧夏通過集中建設安置區、配套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等措施,推動移民勞動力由農業生產向產業工人有序轉移﹔“十三五”期間,就業已成為移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寧夏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強化就業服務等綜合措施,確保有就業意願的移民家庭至少1人以上穩定就業。

今年以來,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我區打出促就業“組合拳”,細化和制定出台穩就業保就業“13條”“18條”,實現搬遷移民轉移就業。

建設美麗新寧夏

從“苦瘠甲天下”到“美麗新寧夏”,在這片土地巨變的背后,是決戰脫貧攻堅的“西海固實踐”。

“都說‘新農村,新氣象’,現在很多城裡人都喜歡往我們鄉村跑。”西吉縣西灘鄉張村堡村虎玉忠自豪地說,來到西吉,可以住窯洞,吃地道農家飯,還有火熱的民俗表演,西吉是一個來了就想多留幾天的世外桃源。

順著虎玉忠手指的方向望去,陡峭的山坡上依稀可以看到土坯房的殘垣,昔日裸露的黃土地已被低矮的樹苗扮綠。

美麗鄉村的顏值,是新房新路新景色,美麗鄉村的內涵,是一張張幸福笑臉。多年前,斑駁的黃,曾是這片貧瘠、干涸土地的底色。而現在,一片片富於生機的綠,已成為新西吉的主色。

實施移民搬遷以來,寧夏共完成遷出區生態恢復880萬畝,其中耕地和宅基地整治380萬畝,拆除移民原住房5.8萬間,復墾復綠4.9萬畝,西海固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6.8%,其中固原市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4.2%提高到28.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提高到76.2%,年平均降水量由282毫米提高到566.4毫米,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41天。

搬遷安置23.5萬人的紅寺堡區累計退耕還林25.9萬畝、森林撫育11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17萬畝,保存林地124萬畝、封山育林3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提高到10.36%。

團結一家親

2017年8月,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300多戶村民整體移民搬遷到了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

青磚、黛瓦,一棟棟徽派民居恬靜矗立,幼兒園、村委會、衛生室、超市、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上學、就醫、社保方便快捷。“搬來后,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改變,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轉變。”移民馬貴說道,現今大家安於貧困的思想少了,自力更生的意識強了。

中南部地區是移民搬遷的主要遷出地,也是回族群眾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族群眾佔搬遷人口的50%以上。

在搬遷進程中,我區採取適度集中與嵌入式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將回族、漢族、蒙古族等14個民族的移民群眾統一安置,創造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遷入地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月”創建活動,深入推進“585”創建行動計劃,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深深植根於各族群眾心中。

永寧縣閩寧鎮、固原市原州區和潤村等移民村鎮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銀川市興慶區更是通過建立完善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居委會——網格——樓棟”的縱向網格化管理層級,確保每一名搬遷群眾都納入有效管理和服務。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