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把握新機遇

提升區域協調發展質量(新知新覺)

李俊杰

2020年10月15日10: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西部地區要“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西部民族地區應把握新機遇、開創新局面,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協調發展質量。

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形成共抓大保護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資源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脆弱區。過度的資源開發會突破地區環境安全線,造成嚴重生態問題。要堅定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形成西部民族地區共抓大保護的格局。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進一步加大西部民族地區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西部民族地區后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充足空間。加快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型綠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落實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任務,使綠色發展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的閃亮名片。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努力挖掘西部豐富的礦產、森林、水利、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探索一條更符合自身實際的綠色發展道路。

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大開放新格局。我國有陸地邊境線2.2萬公裡,其中1.9萬公裡在民族自治地區。西部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方面,有許多可待挖掘的潛力。要充分發揮西部民族地區沿邊沿疆的區位優勢和開放開發空間大的后發優勢,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政策,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形成大開放的新格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完善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布局,整合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以經濟走廊、陸海通道等形式著力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繼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在市場要素流動、科技體制改革、信用體系建設和營商環境上下功夫。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重點區域一體化進程,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西部民族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能力、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必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重點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推進鄉村振興,夯實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推動西部民族地區創新能力升級、產業體系升級、能源供給結構優化,強化“造血”能力,促進西部民族地區創新創業。以“新基建”為突破口,搶佔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制高點,推動“互聯網+”“智能+”產業發展。加強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運輸通道建設和資源能源開發地干線通道建設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推動西部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為北方民族大學校長)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15日 第 09 版)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