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縣洪廣鎮: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

2020年09月28日08:04  來源:寧夏日報
 

   “我的目標就是脫貧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9月23日,筆者見到賀蘭縣洪廣鎮黨委書記蔡霞時,她鏗鏘有力地說道。 今年以來,洪廣鎮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鎮黨委、鎮政府把扶貧工作牢牢記在心裡,抓在手上,懷著深厚的愛民熱情,堅守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充分發揮調動全鎮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深化和創新扶貧工作的舉措,千方百計地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優勢產業

   確保帶動移民增收

   金秋九月,瓜果飄香,賀蘭大地煥發勃勃生機:田間地頭忙秋管秋收,扶貧車間緊張作業,產業基地加快生產……作為賀蘭縣脫貧攻堅主戰場,洪廣鎮吹響了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 走進欣榮村紅樹莓種植基地,一排排樹莓植株枝繁葉茂,顆顆紅樹莓點綴其中,莓香四溢。據基地負責人喬小山介紹,紅樹莓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1.98億元,建設的智能溫棚種植示范區是通過工廠化育苗技術,實現紅樹莓的室內盆栽﹔以智能溫棚先進設施的優勢,人為控制種苗生長環境的溫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實現棚內四季育苗,解決鮮食紅樹莓全年不間斷供應問題。 “我們主打的品種是綠天51號,這個品種的產量高,比露天栽培的品種年畝產量高10倍左右,每公斤售價150元到200元,主要是鮮果銷售,還附帶著一些凍果銷售。”喬小山在大棚內檢查員工剛摘下來的紅樹莓。小小的紅樹莓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拓寬了當地村民的致富路。 截至目前,紅樹莓基地已建成佔地25畝的智能化溫室1座,已完成10萬株分根育苗工作。每天約提供30人的勞動崗位。全部項目建成后,每天可提供150-200人的勞動崗位。 位於洪廣鎮的賀蘭中地生態牧場是專門從事種奶牛繁育、優質原料奶生產的現代化畜牧企業。存欄規模2.3萬頭,日年產鮮奶430噸,截至目前,該公司累計流轉牧場周邊土地4.3萬畝,涉及3000余農戶,主要用於種植優質苜蓿、玉米、燕麥草等飼草。 “土地流轉后的農戶成為產業工人,公司通過‘企業+政府+農戶’的經營模式與政府、生態移民建立了利益聯合體,通過與政府、生態移民進行奶牛托管經營的方式帶動當地生態移民增收致富。”賀蘭縣中地生態牧場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丁建寧介紹,公司自土地流轉以來,每年支付農民的土地租金3200余萬元,飼草基地季節性工作人員120余人,農戶增收600余萬元,不僅直接帶動農戶增收,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8年開始,公司對欣榮村、廣榮村2111戶移民的奶牛進行托管,每年支付奶牛托管固定收益430余萬元,每戶移民每年增收2070元。

   因戶施策

   “精准滴灌”扶真貧

   2012年,告別大山深處的西吉老家,楊尚賢來到了洪廣鎮欣榮村。在鎮干部的引導幫扶下,楊尚賢選擇了通過發展肉兔養殖來實現自己致富夢想。2016年年初,楊尚賢飼養了200隻肉兔,每天起早貪黑准時給兔舍打掃衛生,給肉兔消毒、喂食,將全部心血投入到肉兔養殖管理上。通過幾年的發展,目前楊尚賢存欄兔子已達6000隻,去年純收入15萬元。 楊尚賢說,他的夢想是建設一個專業化的養兔廠,不久的將來能嘗試兔肉深加工,延長“兔產業鏈”,培育新的盈利點,使養殖產業向多元化發展。 因戶施策,精准扶持,這是洪廣鎮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致富套餐”,幫助貧困戶精准脫貧的一個縮影。 如何把幫扶措施定准,洪廣鎮下了大功夫苦功夫。 為理清底數,為科學決策提供精准依據,洪廣鎮以“按房建庫,以房管人”的思路,通過第一書記、工作隊、村小組組長、幫扶責任人多次走訪入戶,採集移民家庭人口、家庭情況、培訓意願、是否低保、殘疾、大病,各類扶貧政策享受、就學就業創業等信息,建立起了一套精細、准確的廣榮村、欣榮村居民家庭情況信息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做到“一張表管全村,一張表知民情,一張表解民意”,為精准幫扶、精准施策、精准脫貧、精准管理提供科學准確的數據支持。 49歲的楊懷遠沒想到在他即將50歲的時候,終於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店”。 “1000多個品種呢,無論大小每個都是兩元,隨便挑。”楊懷遠笑著告訴記者,盡管目前小店盈利不多,但一家幾口的生活費是夠了。 兩年前,一次意外事故導致楊懷遠左胳膊受傷,再也無法從事體力勞動,一家人從此沒有收入來源,隻能靠低保生活。去年8月,在村支部的幫助下,楊懷遠貸款7萬元在村裡開了間“兩元店”。“每個月營業額有3500元左右,拋去開支沒有太多利潤,但這是靠自己的勞動所得,掙多掙少心裡踏實。”楊懷遠說。 “我們在弄清底數的基礎上,進行專項統計核查,查找幫扶盲點,確保政策落實,為所有貧困戶量身制定脫貧計劃,對貧困人口堅持分類指導,對症施策,每戶一本台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綜合開展幫扶,有效解決扶不到點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貧上的問題。”蔡霞表示。

   盯住短板

   “綜合造血”強筋骨

   勞動力素質偏低、產業支撐乏力、就業空間狹窄,是貧困村難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礙,不解決造血問題,單純輸血無疑是杯水車薪。 廣榮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村民均於2014年從西吉縣搬遷於此。近年來,為進一步解決留守婦女務工問題,幫助廣榮村留守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洪廣鎮出真招,打造扶貧車間助力脫貧攻堅。 2017年底,非遺傳承人喬雪到廣榮村扶貧車間做扶貧培訓講師,教村裡婦女制作手工皮具。“這裡的大姐大嬸幾乎都有納鞋底做布鞋的手藝,學起來容易,人員穩定性也高。”喬雪表示,大家做出的手工皮具精致結實,很受消費者歡迎。 50歲的譚雪勤老家在西吉,因丈夫生病去世欠了不少債,移民到廣榮村后,她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靈活的頭腦,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扶貧車間二樓一個展示間,是譚雪勤和另外兩個姐妹共同創辦的手工合作社。“我看村裡很多老人會繡花,打算給她們找點事做。今年4月成立了合作社,帶著村裡一些老人繡花,她們有事做還有收入。”雖然有了自己的合作社,但譚雪勤舍不得離開扶貧車間,現在她一邊在扶貧車間做手工皮具,一邊在合作社和姐妹們做繡花枕和各種手工藝品。 去年4月,針對部分貧困戶因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的實際,洪廣鎮黨委籌資300多萬元,在廣榮村新建12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車間建成后,引進了銀川月美制衣有限公司、銀川市宏豐有限公司、喬師傅皮藝、賀蘭縣勤玉梅手工制作合作社等6家企業及合作社,帶動村裡婦女及留守人員進行縫紉、制衣、編織、工藝品制作,形成集技能培訓、生產、銷售、兒童管護於一體的創新型扶貧車間。 “我們通過‘黨建+扶貧車間+企業+技能+就業+脫貧’的扶貧新模式,有效幫助缺技能、缺資金、有家人需要照顧的貧困戶和低收入人群,使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增收。”廣榮村黨支部書記成玉華介紹,扶貧車間通過黨員引導和管理,協調入駐企業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以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方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預計帶動100余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每年可增收1萬元。 扶貧路上,洪廣鎮以民生為導向,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目標繼續前進。

<p>    <p  align=

  移民村群眾在自家門口打工。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