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原州區:最是幸福豐收時

2020年09月24日08:03  來源:寧夏日報
 

   秋風送爽,五谷豐登。固原市原州區的田野裡,一串串飽滿充實的谷穗笑彎了腰,一個個色澤誘人的蘋果羞紅了臉,一束束筆直高大的藜麥樂開了花,一棵棵大脆嫩的白菜散開了綠裙……金秋攜著多彩的豐收,慰藉農民一年的寄托和希望。

   谷物飄香搶收忙

   9月20日,原州區彭堡鎮彭堡村優質高產張雜谷示范基地裡的張雜谷開始收割。4輛大型收割機同時作業,金黃的谷穗被收割機卷進去,再出來時已經變成黃燦燦的小米。村民們紛紛趕到基地,觀看豐收盛景。

   “今年谷穗又大又飽滿,示范基地預計一畝地能產500公斤以上,普通土地畝產預計也在350公斤,看來固原的確適合種植張雜谷。”固原市種子工作站站長張權笑著說。

   谷子是中國傳統農作物,原州區不少農民都愛在自家地裡種點谷子,但由於品種落后、種植技術欠缺,畝均不足100公斤的低產量長期困擾著種植戶。“我們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小雜糧種植地,考察多種谷子,隻為尋找適合固原種植的種類。最終,我們選擇了張雜谷。”2018年,固原市種子工作站開始在彭堡鎮彭堡村試驗種植張雜谷13號,試驗后發現谷子不僅高產而且米質優良,2019年便開始在固原市實施張雜谷免費供種項目。

   當時,原州區新星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人陸小軍已經有了幾年種植谷子的經驗,他深知這是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機會,所以積極響應政策,帶著96戶合作社成員在彭堡村種了3400多畝張雜谷。“當年就取得了大豐收,我按3.6元1公斤的價格收購,不少社員都大賺了一筆,大家種植張雜谷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我們村裡種了整整1萬畝。”陸小軍介紹說。

   “去年我家種了4畝張雜谷,收入超過5000元,今年加種了6畝,產量肯定比去年高,而且今年回收價格也高,聽說1公斤要5塊多。我粗略算了一下,今年收入比去年的2倍還要多,明年我還要繼續種張雜谷。”彭堡村村民楊桂芳滿臉笑容算著賬。

   種植面積大了,收割便遇到一些困難。“人工收割速度慢,還容易延誤時機,所以今年引進了大型機器收割,速度快且損耗低,產量和效益都得到有效提升,等明年我們的面積再增大也不用愁。”陸小軍如是說。

   今年,原州區小雜糧產業積極實施“讓開清水河川、注重東西兩山”的長遠發展規劃,按照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標准化生產的要求,種植優質小雜糧7萬畝,其中豆類0.1萬畝、谷子1.6萬畝、糜子2.1萬畝、蕎麥3.2萬畝﹔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山為主、清水河川為輔的11個鄉鎮﹔1.6萬畝優質張雜谷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的炭山鄉、寨科鄉和西部山麓邊的彭堡鎮等7個鄉鎮的23家農業合作社,採用行之有效的“農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發展一批高產、高效、優質、綠色的小雜糧產業基地,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全面發展。

   蘋果園裡採摘忙

   最近幾天,黃鐸堡鎮的原州區高標准現代化蘋果基地裡的蘋果成熟了,周邊居民紛紛慕名前來採摘。“自9月18日蘋果採摘節過后,這幾天每天都有人來採摘,我們的蘋果又甜又脆,顏值也高,很受歡迎。”基地技術員侯海峰自豪地說。

   “採摘價格是1公斤10元,和外面賣得差不多,但是更新鮮更好吃,最主要是能享受採摘的快樂,我寧願走點遠路帶孩子來體驗一番。”來自原州區南關街區的馬女士告訴記者。

   黃鐸堡鎮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是固原市“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基地總投資5000萬元,計劃引進種植米奇拉、蜜脆、金冠等新品種蘋果3000畝,培育矮化砧蘋果苗100畝。其中,米奇拉從新西蘭引進,屬於嘎啦系列,為早熟品種,其果形端庄、色澤紅艷、肉質細嫩、質地清脆、芳香濃郁,挂滿枝頭的米奇拉就像一顆顆紅寶石光艷奪目,是果園裡的“明星品種”。

   目前,基地累計完成矮化密植蘋果2500畝、育苗100畝。按照“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和苗木良種化、管理機械化、栽培矮密化、肥水一體化、產品標准化”的“三高五化”模式進行建設,可實現“當年栽樹、次年結果、第三年豐產”的目標。

   “今年有150畝果園挂果,因為數量不多,我們主要以採摘為主,明年挂果多了,我們會成批運往外地銷售。”侯海峰說,果園豐產期畝均產量可達4000公斤,畝均年淨收入3.6萬元。

   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基地也積極吸納附近居民在家門口打工,順便學習蘋果種植技術,日均用工量20人,農忙時節可達100人以上。今年57歲的潘慧琴是黃鐸堡鎮農科村人,家裡隻有她和老伴兩人,由於上了年紀勞動能力下降,又沒有手藝傍身,日子過得十分清苦,被村裡識別為低保戶。

   今年3月,潘慧琴開始在蘋果基地務工。“一天80元工資,我們老兩口除了吃喝,還能存點。技術員還手把手給我們教種植技術,如今剪枝、扭枝、拉枝我都會,以后我也要在地裡栽上蘋果樹。”潘慧琴興奮地說。

   今年,基地引進應用了果園信息自動採集技術,打破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同時,原州區還探索實施村企聯營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黃鐸堡鎮黃鐸堡村、張易鎮黃堡村等15個村與寧夏六盤金韻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經營,以國有企業為龍頭,依托黃鐸堡蘋果基地,採用“支部+國企+基地”運作模式抱團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在“四個一”林草產業的推動下,原州區將進一步擴大蘋果種植規模,豐富蘋果品種,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要,推動蘋果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蘋果產業將逐漸成為原州區特色優勢產業,成為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陌上農家進財忙

   2019年蔬菜價格持續走低,讓很多菜農至今提起仍膽戰心驚。“菜價低,很多菜運輸成本算下來比菜的整體售價都高,賣出去不劃算,種植戶就任由菜爛在地裡做肥料。”提起去年的菜價,彭堡鎮姚磨村村民姚國順不禁搖起了頭。

   今年,蔬菜價格持續穩定,壓在菜農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芹菜1公斤2元多,包菜每公斤至少也要1元多。可惜我們家菜種的品種太少,隻有10畝大白菜,還要等20天才能收,但是我相信,以今年的行情,我家的菜也不愁賣。”姚國順笑著說。

   大白菜還未上市,娃娃菜卻正當時。姚國順的鄉鄰馬宗治今年種了30畝大田蔬菜,“一半大白菜、一半娃娃菜,娃娃菜這幾天剛長好,好多菜販子開著挂車到村口來收,1公斤1.6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要是把地裡的娃娃菜全賣掉,估計能賺個2萬元”。

   馬宗治家裡有5口人,兩個兒子外出打工,妻子照料80歲的老母親,勞動力隻有他一人。“農忙的時候得雇人收菜,按小時算錢,一個小時10元。我們村種菜是傳統,地多的靠種菜為生,地少的靠幫別人種菜為生。”說話的同時,馬宗治利落地將4個小時的工錢微信轉給了著急接孩子放學的工人。“人家賺錢不容易,能當天結的,我決不會拖到明天。”

   除了種菜,馬宗治還養了130隻羊,為此他專門種了23畝玉米做飼料。這幾年羊價好,馬宗治一年能賺十幾萬元。“我是個農民,就會種幾畝地,所以最大的心願就是年年風調雨順。”馬宗治望著成片的菜地,眼裡全是希望。

   據了解,原州區現已建成4個萬畝和10個千畝標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冷涼蔬菜種植規模達22萬畝左右。由於海拔高、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產的蔬菜質地脆嫩,營養價值高,主要銷往廣東、福建等南方市場,廣受消費者青睞。

   五彩梯田追夢忙

   每年的秋天,都是張易鎮宋窪村最美的時候。層層梯田交錯,綠的馬鈴薯葉、藍的胡麻花、紅的藜麥,五彩繽紛。這片梯田,是村民郭利平夢想開始的地方。

   “我生在宋窪、長在宋窪,小時候山上都是光禿禿的,庄稼廣種薄收,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為了養家糊口,郭利平遠赴他鄉打工,小有所成后回到家鄉創業。“那時候村裡的生態已經修復得很好了,但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所以村裡的土地撂荒了。”

   郭利平看著心疼,成立了榮甲養殖合作社養殖肉牛,一口氣承包了560畝撂荒地種植地膜玉米,那一年是2014年。2016年,郭利平又牽頭成立了宋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70戶農戶以土地入股718畝,流轉土地450畝。“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東,隻要有收益,就給鄉親們分紅。”郭利平說。

   第一年,郭利平用這些土地種上了馬鈴薯,收成不錯,他按承諾給村民們分了紅。但是郭利平的夢想不止於此,他想讓農田變成景點。推梯田、種牡丹,修建集裝箱酒店、搞鄉村旅游,郭利平的腦子裡總是有新奇的想法,並將它們逐一變成現實。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人為了養生都開始選擇食用粗糧,藜麥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養生人士的喜愛。“它是全谷全營養完全蛋白鹼性食物,胚芽佔種子的30%,富含多種氨基酸,比例適當且易於吸收,不含麩質,低脂、低熱量、低糖。”郭利平看到新的商機,藜麥生長速度快、生長能力強,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耐瘠薄,喜光照卻不喜水、不喜高溫,十分適宜在固原種植。

   2019年,郭利平開始初次嘗試,一口氣種了1000畝,本來一切都很順利,沒想到一場秋雨將他的希望澆滅,產量銳減。“由於藜麥本身極具價值,我們還是以72元1公斤的價格全部賣出去了。”郭利平說,盡管如此,合作社還是賠了不少錢。

   今年,為了保障社員的權益,郭利平在種了500畝藜麥的同時,種了1000畝土豆。“今年秋季依舊多雨,藜麥的產量估計還是上不來,但是馬鈴薯長得很好,9月底就能收獲。”郭利平笑著說,也許年景有好有壞,但是夢想的種子一旦種下,隻要努力,就能發芽結果。

<p>    <p  align=

  秋收時節,張易鎮宋窪村五彩繽紛的梯田。

<p>    <p  align=

  村民抱著豐收的谷穗喜笑顏開。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