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攜手捧出一個“金沙灘”

——閩寧鎮干部群眾談巨變話今昔

2020年09月05日08:00  來源:寧夏日報
 

9月4日晌午,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劉燕坐在辦公室裡,正嫻熟地接洽業務:“30個女工,木麻達(沒問題)。明早6點給你送到施工地點。”“一天100元,價格不能再少,我們的工人干活利索,你用了就知道。”

10多年前,初到閩寧鎮的劉燕,窮得沒一床像樣的被子,如今她“逆襲”成為年收入10多萬元的經紀人。命運的改變,源於一段歷時24年之久的山海情。

1996年,“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人均年純收入300元以下的極度貧困人口有60多萬。

打開致富大門,急需一把“金鑰匙”。

當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閩寧合作由此起步。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心系寧夏,到西海固調研,做出影響深遠的戰略決策——創建閩寧村,將不宜生存地區的貧困群眾吊庄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的地區,建設新家園。

這一年,賀蘭山腳下這片握著“金鑰匙”的土地,被賦予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山海攜手、山海與共。閩寧兩省區干部群眾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指導原則,接續奮斗、久久為功,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源源不斷匯入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助力閩寧鎮從荒涼的戈壁灘嬗變為富庶美麗的全國特色小鎮。

這是一份濃郁的人民情懷,2008年、2016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來到寧夏,把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植入寧夏各族群眾心田。

“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庄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打心眼裡感到高興”。

昔日荒無人煙的干沙灘,早已脫胎換骨成了百姓致富的“金沙灘”。貧困發生率從1997年的近90%下降到2019年的0.197%,閩寧鎮已經成為我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為對口扶貧協作“閩寧模式”的樣板。

尋富——產業興旺、拔掉窮根

2016年7月19日,一輛考斯特在閩寧鎮福寧村村民謝興昌家門口停下。謝興昌忘不了那一天,從車上走下來的竟是習近平總書記。

“總書記得知1997年閩寧村剛開工建設我就來了,讓我形容一下當時的情景。我向總書記說了一段順口溜‘空中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

“我到附近農場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拿著回西吉老家宣傳,讓大伙知道搬到這兒有水,能種活糧食。”

“我先后做了兩次動員工作,帶著18戶人到閩寧,挖下第一個坑、蓋好第一間房、種下第一棵苗。”

“這些年,我們一家邊務工,邊種枸杞、葡萄,腰包鼓了,從土坯房換到二層樓房,還開上了小汽車。”

“當時,總書記問我‘還回去嗎?’,我使勁兒搖著頭,這裡是金窩窩,說啥也不回了。”

20多年來,像謝興昌一樣,成千上萬個西海固農民開始接受“輸血”、艱難“換血”、自我“造血”的奮斗歷程,命運也隨之峰回路轉:

在西吉縣大山裡放牛的王文武,搬到閩寧鎮后,申請無息貸款,成立牛羊養殖合作社,蓋起小樓,開上了面包車,帶動鎮上100多戶移民搞養殖﹔

被貧窮逼到絕境的吳維東,初來閩寧鎮時隻揣著300元借款,通過參加培訓、學習技術,先后考上瓦工証、四級項目經理証,成為年收入三四十萬元的經紀人……

“希望你們家生活越過越好!”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祝福牢牢印刻在閩寧鎮原隆村村民海國寶一家的心裡。總書記視察離開后,海國寶召集家庭會議,要求全家人干出個新樣子來,不辜負總書記的期盼。大兒子考了駕照,在立蘭酒庄上班,是全家工資最高的人﹔大兒媳在光伏大棚學種果蔬,學成后打算自己承包大棚﹔海國寶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帶領村民一同致富……4年來,海國寶一家收入節節攀升,用實干感受變遷、觸摸幸福、實現理想,書寫了一個普通家庭的精彩奮斗故事。

閩寧鎮各村依托自然優勢和種養傳統,緊跟市場積極調整,種葡萄、枸杞、小麥,搞肉牛養殖,干勞務,實現“村村有產業,家家有路子”的目標。人均年收入從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3970元,較建鎮初期人均年純收入增長了27倍。2018年,閩寧鎮實現脫貧出列。

脫貧之后,如何提亮全面小康成色?

“樂業才能安居。”

閩寧鎮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另一方面創造更加適宜經商、創業的環境,從2016年至今,共計引進福建企業9家,帶動貧困人口6006人。以引進福建漳州角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為例,通過發展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累計吸納勞動力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人均月收入達2500至3000元。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優做實扶貧產業,安置更多勞動力就業,把門打得更大一些,步子邁得更大一些,讓老百姓真正享受發展的紅利。同時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全面振興,走出一條‘綠富美’的鄉村振興之路。”提及閩寧鎮未來發展,閩寧鎮副鎮長楊青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培育一個特色產業要多久?楊青介紹,以葡萄為例,做了上千次實驗,花了10多年時間。如何讓產業既“立得住”又“長得大”?

一心扑在第二故鄉的福建晉江商人陳德啟,先后投入15億元,從種植、採摘、釀造、銷售到科技推廣、特色採摘、觀光旅游,讓干沙灘上長出了一個“紅酒庄園”、一個農業生態園,僅葡萄園高峰時每天用工量達3000多人。

大批“陳德啟”的到來,對閩寧鎮發展思路形成了強烈沖擊,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帶來持續向上的發展動力。

“產業鏈條完善了,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的憂心事就少了,大伙兒才能真正感到我們的產業有奔頭。”楊青說。

求“學”——增智長志、出路不愁

走進閩寧鎮福寧村村民楊平家,入時的裝修,高檔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酒櫃最顯眼的位置,放置著一瓶茅台酒和一張照片。

“沾老大的光,喝了這輩子想也不敢想的酒。”“這是去年老二帶我們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拍的照。”

托兒女的福,身體還很硬朗的楊平早早過起了“半退休”的生活,閑悶時外出務工,平日在家品酒、養花。

20多年前,楊平的生活可並非這般愜意——幾個分別相差僅兩歲的孩子,學費、生活費像一座大山,壓得楊平喘不過氣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2003年,沖著閩寧鎮四通八達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楊平舉家搬遷。

家門口就能找到高收入的活計、務工車每天上門接送。短短幾年時間,楊平夫婦在腰包漸鼓的同時,還不時能過問娃娃的學習。

讓楊平最安心的是鎮上的學校來了一批批支援寧夏的福建教師。“每次家長會上,福建老師都替我們鼓勁,隻要讓娃念書,就能翻過‘貧困山’,就能看到‘富裕海’。”

如今,楊平的孩子均已就業,不久前,大兒子結婚,楊平一分錢沒花,其他幾個孩子給老大湊足了婚禮的花銷。

“娃們每個月給我2000多塊錢生活費,加上土地流轉費、偶爾打零工的錢,夠花得很,這樣的日子,做夢都能笑醒!”楊平一臉滿足和喜悅。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歸根到底要靠知識傳授、靠人的改變。

福建支援閩寧鎮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福建角美中學與閩寧中學、福建角美小學與閩寧二小先后結成對子,推動先進的教學理念在閩寧鎮落地開花,培養著一批批優秀人才,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福建20個幫扶單位、30余名援寧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10余家企業參與閩寧鎮幫扶建設,閩寧鎮每年選送100多人次干部群眾到福建交流。你來我往的交流,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搭起扶貧的“連心橋”、產業的“發展橋”,創辦觀念的“轉變班”:

從福建挂職回來后,閩寧鎮木蘭村黨支部書記張彩霞用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動員80戶農民成立枸杞專業合作社,種植1200畝枸杞﹔

由閩寧兩地政府“牽線做媒”,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多次到福建考察,在福建多地設立農產品直營店、專櫃,將寧夏的農產品賣到八閩大地,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

福建敢拼會贏的奮斗精神、馬上就辦的作風、精細高效的社會管理模式逐漸融入閩寧鎮的“血液”中,加速小鎮現代化進程……

幫扶過程減貧、扶志、暖心。隨著閩寧協作持續發力,越來越多的寧夏干部群眾學到了知識、豐富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長了技能、增強了信心,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升級版閩寧新鎮迎面而來!

逐夢——增添動力、積蓄后勁

全面小康路上,閩寧鎮把連綿不斷的外在推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將福建的“新理念”深深根植於發展的靈魂中。

閩寧鎮有個奇特的現象——家家戶戶院前院后的空地,不論面積大小,種滿了枸杞、玉米等作物,綠意盎然。

福寧村村民吳維東在院后的8分空地上,種起了枸杞。他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成本600多元,一年下來,淨收入三四百元。但是這樣的低收入,抵不過吳維東務工一天的工資。

看似“徒勞”的種植,卻蘊含了大道理。

“福建的老板為啥有魄力、有財力?比咱勤快、靈活麼。要想致富,就不能當懶人。”吳維東一語中的。

9月2日,務工回來的馬保強正在查看孩子的作業。“條件這麼好,還不好好學。”馬保強緊皺眉頭、一臉不滿。

4年前,在鎮上的服務站做腿部理療的馬保強,驚喜地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仔細詢問傷情、報銷、就醫情況,讓馬保強心裡暖暖的。“家門口就能就醫、干活、上學,這樣的居住環境和城裡人沒啥區別。我們必須不斷努力,才能對得起總書記的關懷。”

黨建“火車頭”帶動致富“加速度”。閩寧鎮6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第一駐村書記扑下身子,創新思路,以黨建帶扶貧、促發展,激發內生動力,實現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干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閩寧鎮玉海村第一駐村書記田鵬針對村集體收入少的問題,帶領干部,將村集體的49棟溫棚出租,每年收入約33萬元﹔引進2家企業,由政府提供本金,村入股,年底實現分紅。

“村集體的收入全部用來兜底。我們建立了兜底保障服務中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理發、洗澡、休閑等服務。”田鵬說。

在閩寧鎮,村村可見積分超市。楊青告訴記者,近年來,閩寧鎮全面實施EP量化積分管理,通過勞動換取積分、積分換取商品的激勵方式,解決村民自我發展意識不強、思想上“等、靠、要”等問題。

月收入2000元以上,每人每月獎勵5分﹔取得技能証書,則獎勵15分﹔庭院整潔的獎勵3分﹔孝敬老人的獎勵2分……玉海村積分超市裡,牆上的賦分參考表十分醒目。

“1分相當於1元,可以在超市兌換各類生活用品。”田鵬介紹,實施EP量化積分以來,群眾致富積極性大大激發,家家戶戶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EP量化積分還實現貧困戶的動態管理,確保扶貧精准有效。

記者採訪中,村民高禮來兌換積分,但是臉上露出一絲不悅。原來,與鄰居相比,上個月兩家幾乎同樣的收入、衛生都整潔,鄰居的EP積分卻高了10分。查找半天原因,是鄰居家的女兒剛獲得學校學習先進能手稱號,被獎勵10分。“不行,回去得好好抓娃的學習,爭取也獲個獎。”高禮說。

山海攜手,捧出一個“金沙灘”:從8000人增長到6.6萬人,人口吸附能力不斷增強﹔從村村通寬帶、通硬化路、通自來水到小學、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民生服務大廳等設施齊全,家家戶戶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從傳統種植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特色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

24載,海風勁吹,賀蘭山下的閩寧鎮迎來綻放。(記者 姜璐)

(責編:高嘉蔚、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