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現代農業產業園畫出生態共贏圈

2020年08月29日08:21  來源:寧夏日報
 

   金秋八月,賀蘭縣田間沃野處處生機,旱田裡玉米隨風搖曳,水田裡稻秧青翠欲滴……在一幅幅田園水墨畫中,現代休閑農業如雨后春筍,引領美麗鄉村精彩蝶變。

   常信鄉四十裡店村“稻漁空間”生態園區裡,魚、鴨、蟹、稻共生的場面令人耳目一新,水稻拼出逼真“畫作”,讓這個鄉村生態觀光園成為一處網紅景點。

   “總書記的話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做好現代農業的信心。”8月27日,稻漁空間園區負責人趙建文告訴記者,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后他激情澎湃,決心在提升科技水平和發展節水農業上多做文章,讓更多村民從現代農業中受益。

   “魚蟹的糞便是最好的有機肥。”趙建文介紹,他在4個魚塘內各養1萬條魚,4萬條魚排出的糞便剛好滿足400畝地的施肥。記者看到,一台水泵就立在魚塘外的渠口不間斷地工作,抽出的水通過田裡,在實現施肥並淨化后,從低處循環回魚塘。據介紹,此舉不但每年省下20萬元有機肥料的費用,還節約25%的用水量。

   2012年以來,稻漁空間生態園區採用循環種養、以漁治鹼、統防統治等新技術,實現從傳統種植到稻魚(蟹、鴨)立體種養,再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華麗轉變,水稻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創新水稻立體種養模式,在園區建設高密度魚池、高標准稻田、深水環溝等基礎設施,實驗示范智能化低碳高效養殖、稻漁水循環生態立體種養等新技術、新模式,水在“魚池—環溝—稻田”中閉合循環,養魚產生的富營養水種稻,稻田淨化后的水養魚、螃蟹、小龍蝦等,構建了“1+X”稻漁種養模式。2019年,園區稻魚蟹蝦等綜合種養畝均淨收益達1000元以上,是普通水稻種植的2倍。同時,園區還可解決周邊農民300余人就業。

   如今,稻漁空間“魚菜共生”模式在賀蘭縣眾多漁業養殖戶間推廣開來。

   “最近魚蝦螃蟹都上市了,每天來買螃蟹的人絡繹不絕,我還在幫一些養殖戶聯系經銷商,每天一睜眼滿腦子都是魚。”8月27日,在常信鄉寇家湖現代漁業養殖示范區,寧夏海永生態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彭秋菊笑著告訴記者,公司是一家集漁業養殖、飼料加工銷售、疾病防治、新技術示范與推廣、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服務組織,是賀蘭縣漁聚豐漁業產銷聯合體的依托單位和主要成員。

   “總書記來賀蘭縣考察時強調,要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採用節水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保護好黃河水資源。”彭秋菊告訴記者,總書記的話讓她特別振奮,這些年公司致力於低碳高效循環流水生態養殖技術、稻漁共作技術,通過水循環系統基本實現了對黃河的零排放。

   為了提高品質、降低成本、防范風險,彭秋菊決心進一步探索延伸育種繁育、魚病防治、飼料加工“一條龍”產業鏈,為周邊及全區水產養殖戶提供專業化服務。

   2018年,彭秋菊投資2000萬元新建了寧夏最大的年產10萬噸高標准膨化飼料生產線和全熟化飼料生產線。“膨化飼料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便於魚類喂食吸收,能減少養殖排泄物與殘餌對水環境的影響。”彭秋菊介紹,在魚病診斷方面,她試驗建立了淡水魚病害監測預報體系﹔在生態養殖領域,試驗建立了稻漁陸基生態種養技術,可實現養殖廢水生態循環淨化與綜合利用……

   經過近3年試驗示范,如今,彭秋菊已新建智能監控與檢測中心、改建繁育養殖溫棚,聯合開展多項關鍵技術攻關研發,研制出兩種淡水魚飼料,申請專利5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攻克了寧夏地區台灣泥鰍設施化繁育技術難題並示范推廣工廠化養殖。

   目前,彭秋菊建立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及名優品種生態養殖技術,可解決本區養殖品種結構單一、效益不高及苗種供給不足的問題。而利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養殖大戶+農民”的賀蘭縣漁聚豐漁業產業聯合體的產業聯盟利益聯結與保障機制,更可直接帶動農戶200多戶,帶動12370畝水產養殖基地,輻射帶動本縣域10.5萬畝生態健康養殖,畝均增收10%,預計助民增收560萬元,有效促進賀蘭縣乃至全區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養殖效益提升。

   近5年來,賀蘭縣每年的漁業產量都在4萬至5萬噸,經濟總產值5億元左右。2019年,賀蘭縣漁業養殖總面積6.2萬畝,推廣稻田立體生態種養面積1.8萬畝,種養名優品種7200畝,水產良種覆蓋率達85%,繼承傳統、深挖潛力、不斷開拓市場,眾多的養殖戶通過努力共同成立漁業產業聯合體,形成跨行業、多領域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努力使“漁業大縣”的招牌越來越亮。

(責編:梁宏鑫、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