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走上農作物優質高產水資源高效利用雙贏路

2020年08月28日07:56  來源:寧夏日報
 

   近日,賀蘭縣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出台了《關於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兩個方案明確賀蘭縣將結合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節能減排、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環境,大力推廣循環水養殖、池塘生態循環利用技術等,堅定不移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這標志著該縣全力破解漁水、稻水矛盾,走上了農作物優質高產、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之路。

   打造全區高效節水示范縣

   如何讓“稻漁空間”成為高效節水、名副其實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地,一直是廣銀米業董事長趙建文思考的問題。

   8月25日,記者走進常信鄉稻漁空間生態園區,4個魚塘與旁邊的400畝稻田,形成了一套生態循環系統。總結多年的立體種養經驗,趙建文發現,魚蟹的糞便是最好的有機肥。在專家的幫助下,趙建文經過精密測算,在4個魚塘各養1萬條魚,每條魚喂3.6斤飼料,3個多月能夠長到3斤重,同時排出1斤糞便,4萬條魚排出的4萬斤糞便剛好滿足400畝地的施肥量。魚塘邊便是400畝西高東低、四周環渠的稻田,一台水泵在魚塘外的渠口不間斷工作,抽出的魚和水在田裡經過高密度養殖,連施肥帶淨化后,從低處循環回魚塘。如此一來省下了20萬元有機肥料的費用,增加了10萬元養魚的收入,還節約了25%的用水量。

   “稻漁空間”採用循環種養、以漁治鹼、統防統治等新技術,實現了從傳統種植到稻魚、蟹、鴨的立體種養,再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轉變,水稻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高密度魚池、高標准稻田、深水環溝等基礎設施,實驗示范智能化低碳高效養殖、稻漁水循環生態立體種養等新技術、新模式,水在“魚池—環溝—稻田”中閉合循環,實現養魚產生的富營養水種稻,稻田淨化后的水養魚、蟹等,構建了“1+X”稻漁種養模式。

   說起賀蘭縣“以水定產、高效節水”,不得不提賀蘭縣蓬勃發展的漁業養殖。

   在常信鄉四十裡店村,科海漁業基地是一家集優質苗種繁育、名特優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高產高效健康養殖、現代漁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稻漁綜合種養實驗示范、農業觀光休閑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產業融合科技示范園區。

   記者在科海漁業魚菜共生園區看到,池塘裡養殖著各種魚類,池塘旁無土栽培的綠葉薄荷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池塘裡的水通過管道給薄荷提供營養水,形成了一整套小生態系統。

   “其實大棚就是一個生態圈,先將溫室大棚改造,設計了蔬菜立體種植區和漁業養殖區。養魚的水過濾后,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種菜的水經過養分吸收后,又變成適合養魚的水,魚幫菜、菜幫魚,實現和諧互助。”園區負責人石常晉介紹,在室內修建魚塘建立循環系統,把魚塘養魚的尾水作為肥料通過管線流到旁邊的小魚塘,小魚塘上無土栽培薄荷,小魚塘的水出來后再輸送到無土栽培的蔬菜裡,然后經過濾系統最后回到大魚塘,溫室裡面的尾水不排放,植物的二次根系可以吸附營養元素,也可以降解一部分亞硝酸鹽,回到大塘的水又符合養魚條件。

   “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是通過高效的水循環設計,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高效利用。利用富含氮磷等營養元素的養殖水體灌溉稻田,經過水稻種植系統充分吸收利用,淨化后的淨水可作為水產養殖的優質水源,既解決了水產養殖殘餌排泄物引起的水質惡化問題,又降低了水稻施肥量和用藥量,有效減少了園區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土壤鹽鹼化,最終實現以漁肥田、以田淨水、以漁治鹼,將稻漁產業深度融合,發揮優勢、互補劣勢。”石常晉表示,該技術目前已在銀川10多個漁業養殖基地推廣應用。

   “我們採用生態循環水養殖技術,先將黃河水引入沉降池,經過沉澱后流入蓄水池,水質監測符合標准后注入蝦池,換水時再通過水道排至沉降池……”8月26日,在常信鄉新華村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負責人林金朝告訴記者,此技術可達到廢水零排放,是發展節水型農業的新模式。

   “南美白對蝦的蝦苗培育是在26‰-28‰的海水中,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需將海水培育的蝦苗經過人工馴化,最終完全適應淡水養殖,培育出淡化蝦苗。”林金朝介紹,黃河水是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天然溫床,今年二期項目建成后,基地可為當地村民提供蝦苗和飼料,並由技術人員全程指導,同時跟村民簽訂固定回收價格,村民隻負責養殖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據了解,南美白對蝦循環養殖項目是常信鄉引進的標志性工廠化南美白對蝦養殖示范樣板,項目全面建成后,將帶動全鄉水產養殖戶調整產業結構,共同參與白對蝦養殖、運輸、銷售等產業,進一步延長常信鄉水產養殖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賀蘭縣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智能管控等措施,確保科學配水、高效節水。加快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配套建設安裝灌溉泵站、管道、智能化計量控制設備,推動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化轉變。”賀蘭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推廣噴灌、滴灌等典型節水模式,因地制宜實行禁採限採、黃河水置換地下水開採等措施,到2025年,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達到80%以上,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水利信息化管理達到95%以上。

   同時,賀蘭縣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為主的水肥一體化精准灌溉,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從單一的灌溉技術模式轉變為農業綜合集成技術模式,功能從單一的灌溉供水轉變為水、肥、藥的綜合供給。到2025年,全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優勢特色農作物灌溉技術集成體系,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縣建設高標准農田達到57萬畝,高效節水農田達到25萬畝,年均節水2600萬立方米。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

   為了切實擔負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責任,賀蘭縣制定了貫徹落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

   方案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營造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發展環境,踐行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聚焦自治區十二屆十一次全會和銀川市十四屆十次全會精神,筑牢環境質量底線,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產業高端化、融合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上展現新作為,努力實現GEP和GDP協同增長,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中爭示范、做表率。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穩求進、以進固穩,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創經濟發展新優勢,提升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推進發展的重要理念和加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原則,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關系,探索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挂鉤,打造生態化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站位黃河流域,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准入“正負面清單”,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范圍之內,實施農業產業提質、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提速、服務業提檔工程,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堅持以人為本,履行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踐行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蘊城、以業興城,讓城市露水透綠有內涵,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布局和建設管理,推動城市發展內涵化、城市管理智慧化,城市建設趨於集約化、循環化。

   “我每天要把這個排水區裡的樹葉撈干淨,每天能拉好幾車,並負責打掃濕地周圍的環境衛生。”8月25日,在賀蘭縣金河大道南側、通山路北側的銀新干溝人工濕地,寧夏聯合水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岳紅偉正在排水渠打撈枯枝樹葉,以免堵住排水口。

   “賀蘭縣城及德勝工業園的生活和工業用水,通過聯合水務污水處理后,進入銀新干溝人工濕地,濕地通過淺流加表流進一步處理后,達到地表水四類標准后進入銀新干溝,匯入銀川市濱河水體淨化濕地。”賀蘭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銀川濱河水體淨化濕地南起永寧縣中干溝、北至賀蘭縣北大溝,形成長52.6公裡水系。該工程截流中干溝等11條主要入黃排水溝水體匯入水系,補充新建永清溝、二排溝、北大溝等人工表流濕地5處,形成南北貫通、面積約1.1萬畝的濱河濕地水系,濕地水系通過水體流動、澱淨和水生植物等生態淨化功能,改良溝道水質,最終由北大溝統一流入黃河。

   “黃河水資源有限,生態保護任務艱巨,推動全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細處著眼、精准施策,讓黃河水物盡其用。稻田環形溝建設不僅是建設高效節水農田,轉變農業用水方式的成功嘗試,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提出的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一次有益探索。”賀蘭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到2022年,賀蘭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生態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綠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典農河、銀新干溝、四二干溝、第二排水溝、第三排水溝水質穩定在Ⅳ類,重點湖泊和入黃排水溝水質全面達標。大氣環境質量目標銜接區、市設定總體目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高於90%,森林覆蓋率達到12.74%,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39%,濕地面積穩定保持在21萬畝以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經過3至5年的努力,賀蘭縣將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饋共贏,推動“綠”“利”和諧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者 張曉慧)

<p>    <p  align=

  科海漁業養殖基地。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