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原縣六窯村:中部干旱帶上“億元村”的生態致富經

2020年08月05日14:53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人民網銀川8月5日電 “六窯的山,六窯的水,六窯的名氣了不得。人又杰,地又靈,干啥都能成。”有人以這樣的順口溜夸贊海原縣三河鎮六窯村。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寧夏的西海固“貧瘠甲天下”。但早在2011年,六窯村全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7103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3543元,是海原縣第一個收入過億的村子,全村的四分之一年產值來自磚廠。

2018年,六窯村關閉了15家磚廠,這無疑為村裡發展設置了“攔路虎”。可如今,六窯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位於全鎮13個行政村中前列,六窯村的發展究竟有什麼致富秘訣呢?

六窯村黃花菜種植基地。馬彥軍攝

近年來,六窯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拓產業發展新路,從大力發展磚瓦、採砂等建筑產業轉型發展生態環保的特色種植產業,把黃山、沙坑變成綠水青山,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長效共贏。

六窯村黨支部書記馬軍說:“這兩年,我們把活兒真給干了。”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針對傳統種植管理粗放、結構單一、農戶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六窯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村“兩委”班子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契機,成立了六窯村集體合作社,以每畝200元錢的價格從100多個農戶手中流轉了500畝撂荒地,因地制宜打造黃花菜種植基地。

盛夏時節,走進六窯村,連片種植的500畝黃花菜映入眼帘,黃綠相間,景象迷人。目前,黃花菜已進入採摘季節。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兩委”班子意識到,一個項目不能支撐全村貧困戶增收致富,於是積極對接海原縣自然資源局,爭取到了紅梅杏種植項目,打造了2000畝紅梅杏種植基地。自籌資金10萬余元,建造了2個山頂蓄水池,保障紅梅杏和退耕還林樹木的澆灌用水。並帶領村民建立了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牛200余頭,養羊1000余隻。同時,積極引導4家民營企業爭取政策,搭建共贏平台,為六窯村的建設提供了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思路新,致富門路寬。六窯村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培育致富帶頭人,通過以獎代補多種形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發展讓群眾由“被動”變“主動”,靠勤勞找出路,發家致富。

六窯村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逐步走上了在綠色中獲取效益的路子,村民們發展產業不愁項目,打工掙錢不愁門路,脫貧致富走上了“快車道”。2019年,六窯村實現年產值1.7億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0元。

充滿希望的田野,大有可為的熱土。村集體經濟由“空殼經濟”逐步向“小康經濟”飛躍,環境由“臟亂差”轉變為宜居宜業,六窯村,在黨的惠民政策下,正發揚吃苦奮斗精神,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梁宏鑫、馬彥軍)

(責編:梁宏鑫、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