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裡可耕田

——聆聽寧夏最后一個貧困縣的脫貧潮音

2020年08月02日07:53  來源:寧夏日報
 

北山之巔,登高遠眺,梯田疊翠,綠意縱橫。縣城方向,路網交織,高樓林立,月亮山與葫蘆河相互依偎,青山如黛,碧水盈盈——這是嶄新的西吉,是我們未曾見過的視角。

去往西吉的路上,山路盤旋如蛇。曾經,這座縣城也如腳下這條曲折往復的山路一般,蟄伏在貧困的山坳裡寂寂無聞,最終努力攀爬、躍上山頂,見証世界的遼闊與非凡。

西北壯闊。漫山的草木,仿佛一條時光凝滯的綠色的河。無數散落在大山裡的村庄,各自深藏著一本厚重的脫貧故事,等待花開的時節說與人聽……

(一)

今年2月,國務院扶貧辦通報全國僅剩的52個未脫貧縣區名單,西吉縣名列其中。

作為寧夏唯一一個未脫貧摘帽的貧困縣,西吉從未收獲如此多的關注目光,這些目光裡,有期待,有希冀,也有疑慮:曾經的西海固,貧窮是一片凝固的海,全面小康漸行漸近,尚有4340名貧困人口的西吉如何撼動山海?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強調:“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眾是一個大家庭,要攜手並進。”

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對西吉縣挂牌督戰,多次實地調研,要求保持盡銳決戰的昂揚斗志,堅定信心、扎實工作,拿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魄,啃下‘硬骨頭’、拔掉‘山中寨’,攻克貧困的最后堡壘,在決勝之年交出合格答卷。

這片曾經沉澱歷史,凝固熾熱的紅色土地,留下了毛主席夜宿單家集、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動人畫面,也傳承著接續奮斗、不斷攀登的紅色基因。

懷揣“一個也不能少”的夙願,向著全面小康的目標奮進。巍巍六盤,長征時期曾見証過紅軍戰士“萬裡躍進”的歷史雄姿,如今又見証一場西海固人民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決勝之戰!

(二)

與西海固的生態治理一樣,脫貧工作也傳承“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脈動。

多年來,關於貧困的“殲滅戰”大大小小打了無數場,網格過、梳子梳、細籮篩,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已經被一遍又一遍多次細密梳理,面上的貧困問題基本解決,隻剩下一些零星遺落的“點”。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落下。”今年年初,西吉縣駐村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村組干部組成5900人的“訪貧問苦”團,全面下沉到237個貧困村、58個非貧困村和8個社區,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一戶一戶看、一人一人訪,一個問題都不放過。”

干部沉下去,問題篩上來。通過層層過篩子,共收集到17619個具體問題,涉及房的問題、水的問題、路的問題、貸款的問題、就業的問題…… 

問題篩上來,整改跟下去。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實行一戶一檔、一人一策,措施見人見事,幫扶到人到戶。

整改跟上去,效果顯出來。轉眼3個多月過去,17619個問題已整改到位、全部清零。

這兩天,火石寨鄉石山村村民楊清明家的新房即將竣工,楊清明跟婆姨商量著搬新家。今年3月,村干部在入戶排查時發現楊清明家住房不安全。鄉上迅速啟動申請程序,4月初新房開始動工,70平方米的房子,花費7萬元,政府補助1.5萬元。

火石寨鄉石山村黃永福妻子常年患病,不能外出務工,村裡將他“聘”為保潔員,每月600元的工資。偏城鄉高崖村村民田金亮,因孩子患有重病,為了穩定他家的收入,村裡將其“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可以拿到1萬元的“工資”。

如同沒站穩跟腳的幼苗,剛從貧困中拔出腳跟的群眾脫貧基礎還不穩固,一場風雨,重歸飄搖。針對這些群眾的現狀,新增公益性崗位、生態護林員和農村社會化服務崗位,優先向他們傾斜。

2個月前,將台堡鎮明星村黨支部書記蘇佔福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信貸員上門,給村裡的養牛戶馬海國辦貸款,不到一個小時,20萬元就到賬了。馬海國笑著說:“這是自己最富有的一次。”

之前,最多能貸款5萬元,資金有限,放不開手腳,現在對貧困戶的貸款政策放寬了,他決定干個“大的”——拿到貸款后,馬海國買了7頭西門塔爾牛,花掉了11萬元,剩余的錢,他計劃買進50隻小尾寒羊,把羊群擴展到80隻以上。

“這20萬元,還起來沒啥問題吧?”

“沒嘛噠,肯定能還上。”馬海國算了一筆賬:貸款期限是3年,現在圈裡有16頭牛,每年能收入5萬元﹔羊按80頭算,一年至少能收入8萬元,3年收入39萬元,“還貸款沒問題,自己還能淨賺十來萬元”。

(三)

黃土高坡,溝壑縱橫,幾縷塵埃,幾棵光枝,搖曳在歲月的輪回裡。

很多年來,龍王壩村都是大山深處的一個窮村子。顛簸的土路,連年的干旱,高山的阻隔,讓這個村庄在貧困中掙扎。

從2013年起,龍王壩村依托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一年后,拿下“全國最美休閑村庄”的招牌,農村變景區、農戶變導游、民房變客房,2019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戶均增收1.7萬元。

“從前賣貨隔座山,現在隻要連根線。”紅耀鄉小庄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說。7月21日,村裡的農業合作社剛剛賣掉庫存的20多噸土豆。“新土豆馬上就下來了,村裡的貯藏窖很快又能填滿。”小庄村保持著寧夏馬鈴薯單產的最高紀錄,畝產達6246.9公斤,依靠馬鈴薯產業,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現在的政策太好了,種地養殖有補助,隻要肯干,好光陰一定會有的。”2014年,高崖村村民楊佔全被確定為建檔立卡戶,2018年靠養牛脫了貧。一周前,他剛賣了3頭牛,收入4.5萬元,如今圈裡還有大小14頭牛,其中3頭有孕在身,就快生小牛了。

從種土豆、養牛羊到鄉村游,再到“種、養、產、加、銷”全程生態循環產業,如今的西吉,正在改變“土裡刨食”的傳統發展路徑,擺脫從種養環節入手的陳舊模式,轉而從加工端、市場端發力,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把農業的出路放在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接二連三”上,把貧困人口附著在產業鏈條上。

山澗清澈,屋舍儼然,田疇阡陌,一派夏日的蔥蘢與奔忙。時光疾行,天地煥然,記憶裡“異常貧困、異常難忘”的日子正在遠去,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四)

活了大半輩子的袁寶成沒想到,自己大字不識一個,竟然能捧回“脫貧光榮戶”的獎牌。

2019年2月,硝河鄉新庄村村民袁寶成到縣政府禮堂參加脫貧攻堅表彰大會,跟其他村的30多個農民一起接受表彰,袁寶成身披綬帶、胸戴紅花,從縣領導手裡接過了燙金的大紅獎牌。

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袁寶成喜滋滋地回了家。半生風雨在這個53歲的農民臉上刻下道道滄桑,那一刻,體驗到尊嚴與榮光的袁寶成,臉上煥發出從未有過的自信光芒。

2018年12月,袁寶成曾被村上評為脫貧光榮戶。現在2個脫貧光榮戶的獎牌並排擺放在堂屋最醒目的位置,每天被擦得油光锃亮。袁寶成說:“看到這兩張獎牌,內心有一種驕傲,隻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努力,一定能脫貧致富。”

綠浪翻滾的玉米,膘肥背圓的肉牛,揮汗勞作的農民,一個個山梁溝峁裡,成千上萬個“袁寶成”的命運被改寫,家家戶戶都是脫貧光榮戶——

單北村的養牛大戶蘇剛,販了2年牛,開上了50多萬元的寶馬車﹔

紅耀鄉小庄村的農民權振堂,家裡種了40多畝土豆,年收入七八萬元,去年首付17萬元在銀川市西夏區買了一套房子﹔

馬蓮鄉張堡塬村貧困戶蘇志錄身患哮喘和心臟病,2年前貸款養牛,從最初的3頭到如今的17頭,日子慢慢從淒苦中度過。蘇志錄說:“過去以為窮日子生了根,現在看,窮根也能拔起來。”

6月21日,西吉縣發布剩余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公告,經過自評自驗、復查復審,包括張堡塬村在內的100個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內。

名單上,100個村庄逐一亮相,張武村、楊岔村、白台村、高崖村……一個個村名像極了一起攜手奔小康的鄉親們。

從崎嶇山路到柏油馬路,道路一點點變化﹔從土豆雜糧到不愁吃穿,生活一點點變化﹔從苦不堪言到喜上眉梢,精神一點點變化。2014年,西吉縣的貧困發生率依然高達34%,短短5年,數字如同“坐滑梯”一般下降至0.95%。與之相對的,是農民人均收入的一路走高,從2014年的6222元躍升到2019年的10416元,年均增長10.8%。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

夕陽在葫蘆河上緩緩沉落,晚霞漫天,窮日子不再像以前一樣跟人玩“捉迷藏”,而是與昨日的夕陽一道沉入河底。

貧困,再見,再也不見!

(責編:高嘉蔚、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