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陽縣:告別“水土不服” 擁抱穩穩幸福

本報記者 喬 棟

2020年07月06日10: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易地扶貧搬遷,不光要做好“搬得出”,還要做到“穩得住”“能致富”。搬出來是第一步,后續扶持至關重要。在山西省中陽縣的搬遷安置點,當地是如何進行社區管理、幫助村民適應新生活的?如何扶持搬遷戶就業創業、實現穩定增收的?讓我們走進移民新村和新社區,看看他們的做法吧。

——編 者

山西省呂梁山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中陽縣就位於呂梁山中。中陽縣於2017年脫貧摘帽,“十三五”期間完成2477戶7460人的搬遷任務,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91人,共涉及5個鄉鎮106個自然村,設有中陽縣車鳴峪鄉弓陽、城內佳境天城小區、金羅鎮西坡等7個集中安置點。

這些移民搬遷安置點,有的位於鄉鎮、規模較小,在管理服務上仍沿用傳統鄉村管理辦法﹔有的位於縣城、搬遷人口多,當地政府通過第三方物業公司進行管理與服務,引導村民變業主。記者分別來到了弓陽移民新村和佳境天城小區,探訪易地扶貧搬遷后,當地如何幫助村民們更好適應新村和新社區的新生活。

用電有電補助

養牛有“牛宿舍”

老鄉住新村,安心!

沿著國道從山西省中陽縣縣城一路往北,遠遠便能看到路邊“弓陽新村”4個大字。寬敞的馬路拐進去,易地搬遷新村映入眼帘。庭院布局錯落有致,綠化帶和草坪相連,牆上挂著的辣椒和玉米棒子,院子裡搭著剛洗過的衣物。

地處中陽縣北邊的車鳴峪鄉,離縣城有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前些年,村子裡的人去縣城要坐三輪、騎摩托到鄉裡,再坐班車。2017年,車鳴峪鄉下決心讓這些村子的人挪窮窩,在弓陽村旁選擇了集中安置點,用一年時間建成了現在的弓陽新村。首批搬遷戶於2018年5月入住,家家戶戶裝上了電淋浴和抽水馬桶。

2018年,郝繼珍剛當上弓陽移民新村村主任的時候,遇到了點“挑戰”。一方面,要負責登記、搬遷、復墾事宜﹔另一方面,第一批搬進來的村民們老是往舊村跑,尤其那年冬天,大伙寧願回去燒煤泥,也不願在新村住。

“新村總共有7個自然村的609個搬遷戶住進來。原來的村子,最遠的離這裡有10公裡遠,開車上山就得半個多鐘頭。現在都說這新村修得好,又漂亮,交通又方便,可一開始,大伙還挺‘抗拒’!”郝繼珍笑著回憶。

車鳴峪鄉的冬天,那叫一個冷。由於地勢高且在風口處,夏天這裡睡覺要蓋被子,到了冬天,當地有“十冬臘月鬼抽筋”的說法。郝繼珍說:“供暖季一來,大家都往舊村跑了,還是像以前一樣燒煤取暖。”

新村難道沒有供暖?“當然不是,移民新村建成時,每家每戶都裝有空氣能煤改電設備。”郝繼珍說,可到了供暖季,村民們誰都不敢開,不知道是誰傳了一個版本:“這玩意‘吃’電太凶了,一個冬天要上萬塊!”

得知了這個問題,村支書郭士鋒和郝繼珍帶頭用電燒暖氣,並且挨家挨戶做工作,為大家耐心講解:“供暖季我們是優惠電價,一度電兩毛七分錢,比平時便宜快一半哩!再加上每戶最高有2000元的取暖補貼,算下來一個冬天比原來也就貴幾百塊,也不用天不亮就起來燒煤。”2019年夏天,用電補助款足額打到村民賬戶,村民們徹底放下心。冬天採暖季時,村民們用上了煤改電供暖設備,家家屋裡熱氣騰騰。

養牛也是個問題。原先的弓陽村靠著上頂山,村裡家家戶戶都養牛,郭士鋒說:“少則幾頭牛,多的數十頭,加起來有1100多頭。”夏天,牛往山裡走,可以完全“放養”﹔可到了冬天,養牛的人每天都得把牛牽回院子或牛棚裡。搬到新村后,牛怎麼辦?針對冬天牛安置的問題,村委會在新村不遠處搭建了一個養牛場,讓各家的牛有了“集體宿舍”。

這下,大家安心住在新村,不再往舊村跑了。

物業提供服務

活動促進融入

村民變業主,舒服!

和弓陽新村相比,地處中陽縣城的佳境天城移民搬遷點規模要大得多,佔地面積600畝,安置搬遷戶共4037人。從原來的村子搬到現代化住宅小區,搬遷戶要適應的有很多。

“原來在村裡住,大家習慣在院子、地窖裡放雜物,過來之后因為東西放不下,樓道裡就容易出現雜物堆放的問題﹔以前在村裡沒有物業費的說法,因此部分居民不理解為什麼要出這個錢……”白玉強是佳境天城小區物業負責人,一開始也碰到了很多頭疼的問題。

中陽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姚文郁介紹:“由於涉及搬遷的鄉鎮有6個,搬遷戶眾多,原來屬地管理的辦法不好沿用,我們就委托專業的第三方物業進駐,專門負責搬遷后小區物業管理。”

白玉強意識到,這個以搬遷戶為主的小區,對自己的工作辦法和服務管理意識提出新的要求。“從‘村民’到‘業主’,居民要轉變生活習慣不容易,主動引導他們融入小區是我的工作重點。”

白玉強帶領同事在社區管理和服務方面做了很多細化工作。仍鼓勵原戶籍居民通過手機社交群聯系,支持原有的村落生活習慣,盡量避免打破原有社會結構。白玉強說,“比如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考慮到村裡飲食習慣,吃飯時間比較早,我們就把餐飯提供時間提前。有的村民喜歡‘紅火’,我們的1000多平方米的活動廣場上天天有人在扭秧歌。”

讓搬遷群眾以多種方式參與社區治理。社區所在的寧鄉鎮黨委書記任四虎說:“社區裡總共有232名流動黨員,要想辦法讓他們參加組織生活,同時為社區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組織佳境天城小區黨支部與轄區駐區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構建起網格化黨員管理服務平台。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動車。”白玉強介紹,由於通勤距離短、購買力因素影響,電動摩托車成了小區住戶出行的首選工具,但也帶來了問題。“很多家庭都是從窗戶甩一根線下來充電,不僅雜亂無序,而且有很大安全隱患。”住戶薛五兒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參加黨員大會時提出,物業公司很快採取了樓下設立充電樁的辦法予以解決。

配套扶貧車間

引進企業產業

家門口就業,方便!

弓陽新村附近的上頂山,近些年成了熱門旅游目的地。

上頂山在呂梁市頗有名氣,這裡有呂梁山裡罕見的高山草甸風光,被當地人認為是黃土高原的一處名勝。一到夏天,來這裡自駕旅游的人絡繹不絕。弓陽新村規劃伊始,就瞄准了這塊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弓陽新村正式建成后,裡面除了220套庭院式搬遷房,還建有小游園、採摘園以及游客集散中心,提供了32個就業崗位,讓搬遷戶在家門口就業。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對這個“潛力村”充滿信心:“可以打造成生態旅游、觀光、康養、現代農業為一體的城鎮‘后花園’。”

今年,弓陽新村所在車鳴峪鄉,縣裡扶持建成年產2000萬棒黑木耳菌棒廠和溫室大棚設施蔬菜產業園。貧困戶王建文的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最近幾年病情加重。為了照顧母親,王建文從縣城搬了回來,可一時在村裡找不到合適的營生。縣裡對黑木耳產業發展有扶持政策,他和同鄉王建軍搭伙流轉了7畝地,“一根菌棒補貼后5毛4分錢,省了兩塊錢,流轉的土地前期每畝還有3000元補貼。”這幾天第一茬黑木耳已經開始收割,王建文等人天天忙乎得腳不沾地。

佳境天城小區旁邊配套的扶貧車間和科技孵化器早已開始運行。目前,小區旁入駐了18戶科技型加工企業,直接帶動小區1000多搬遷人口就業。

而小區裡的物業公司,也為搬遷戶“穩得住”增添力量。在佳境天城小區,解決了上百個搬遷人口的就業。

49歲的貧困戶陸安平一直想找個“對口”工作。他原來在村邊的煤礦上當會計,2016年搬到縣城后,他的找工作之路卻一直碰壁:3年換了7份工作。原因讓他“難以啟齒”,由於說話不利索,他先后被幾家企業辭退。當得知小區物業需要一個財務人員時,他抱著試一試的心理找到了白玉強,很快被順利錄用。

貧困戶劉五則也在小區裡上班,他的任務是看護小區2000平方米的室內體育館,不僅每個月能領到1400元的工資,他還開發出一個新的增收門路:收集體育館裡運動的人們每天打完籃球、羽毛球喝完的飲水瓶,“一個月加起來也能賣個1000多元。”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