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路 始於足下(創見)

孟祥夫

2020年06月28日10: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近日,一部反映黃文秀先進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正式出版,黃文秀這句朴素的話語,折射出一位年輕黨員干部的初心與使命,令人感佩不已。

青春之花,綻放在紅土地上,綻放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鄉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她擔任村裡的第一書記,翻山越嶺、走村串戶,駐村一年零82天,幫助全村417人脫貧。鄉親們日子越來越好,她卻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眼下,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黃文秀一樣,一大批年輕干部在堅守和奮戰著,他們中大部分人為80后、90后,他們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彰顯年輕一代的責任與擔當。中國減貧事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時代命題的一篇大文章,年輕人響應召喚,走上前去、沉下心來,用青春色彩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風景。

許多年輕人剛走出大學校門,便一頭扎進貧困村。他們不是被動安排,而是主動選擇,選擇了一條看起來更難的道路,但卻是通向心中大方向、大志向的希望之路。扶貧工作瑣碎繁雜、充滿挑戰,卻極大充實和豐富了他們的閱歷。在一次次入戶走訪中,在挨家挨戶動員發展產業、想方設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過程中,他們的才干在增長,視野在打開,格局在提升……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理想越遠大,越需要過硬本領。年輕人要挑起重擔、扛起大梁,往往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現實中摸爬滾打、淬火成長。就拿第一書記來說,如何快速掌握群眾工作方法?有的在一次次吃“閉門羹”后慢慢找到了方法,與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打成一片﹔如何找到致富路子?有的磨破嘴皮子,引進新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還有的在扶志扶智上想辦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他們朝著大方向前進,卻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踩穩,一件件難事急事加身、一次次“熱鍋上的螞蟻”的經歷,都讓他們在攻堅克難中鍛造了過硬本領,積累起受用一生的財富。

青年有理想,國家有力量。找准人生航向,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和人民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青春就能爆發出磅礡的力量。革命戰爭年代喊出“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改革開放時期喊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再到如今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沖鋒在前、揮洒汗水,一代代中國青年投身時代洪流,以蓬勃朝氣引領社會風氣,以青春之力推動社會滾滾向前,個人價值得到實現。

當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一向善於危中尋機的年輕人正可迎面而上、把握機遇,尋找自己的出路,闖出自己的天地。如此,才是不負青春,不負時代。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