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灘羊之鄉》全媒體系列報道

80后返鄉青年發展“循環農業”筑起創業夢 “撂荒地”變為“聚寶盆” 

2020年06月24日09:45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曾經撕不掉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貧困標簽”的鹽池縣,成為寧夏9個貧困縣區中第一個摘掉“窮帽子”的縣。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為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人民網寧夏頻道全媒體記者團隊深入寧夏鹽池縣,揭秘這裡脫貧致富的“密鑰”,傾聽百姓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進村入戶探尋鹽池大地新變化。

人民網鹽池6月24日電(趙茉鈺)“我想我還是眷戀著這片土地。”2012年,在大城市打拼了近5年的大學生楊彥昭回到家鄉——鹽池縣二道溝村。當看到村裡的土地因缺少資金和技術大規模被荒廢時,楊彥昭不顧親人反對,毅然放棄一線城市的生活回鄉創業,帶領鄉親開啟了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的致富路。

2014年創業初期,楊彥昭就碰到了個棘手問題——大多農民不願流轉土地。楊彥昭不分晝夜地走東家進西戶,和老鄉們促膝懇談,發現他們擔憂流轉土地后就會失去承包經營權。對此,楊彥昭提出“我耕他種,他不種我種”的耕種方式。“我承諾耕地費低於市場20%—30%的價格收取。老鄉有優先耕種權,如果他放棄的話,那麼我來種,每畝為農戶支付50元土地費。”站在老鄉們的立場上使得難題迎刃而解,楊彥昭最終獲得流轉土地1500畝。

這麼多畝田攢在手裡怎麼發展?還是得聚集力量辦大事。隨后,楊彥昭成立了鹽池縣湖生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最開始入社的共6戶28人,前期投資230萬元,總共流轉土地6118畝,購買大型拖拉機2輛、大型收割機2輛等若干台大型農機。

合作社先從種植當地特色農作物蕎麥干起,機械化種植不僅提高了耕種效率,也減少了成本。“我們合作社利用每年的盈余不斷投入,從最開始隻種植蕎麥,生產初級加工產品,再到同時種植飼草料,發展鹽池灘羊、生豬養殖,利用動物糞便做有機肥料回饋種植業,形成循環農業。”楊彥昭說。

楊彥昭在小雜糧加工廠。受訪者供圖

“如何讓更多的鄉親走上致富路?”隨著湖生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長,楊彥昭不斷思考著。2016年年初,合作社共籌集資金300余萬元,在鹽池縣大水坑鎮南窪自然村建設鹽池縣二道溝村循環農業扶貧示范基地。

在示范基地裡,一座小雜糧加工廠、40座灘羊養殖棚、70座生豬養殖棚建起來了。“小雜糧加工廠可以帶動220戶農民種植19000多畝品種不同的小雜糧,我們也按照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的小雜糧。”楊彥昭說,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也與全村的貧困戶簽訂精准扶貧協議書,每年給貧困戶每戶兜底分紅2000元人民幣。

給貧困戶發放分紅。受訪者供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作社2018年又成立了鹽池縣湖生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實行服務站+農戶(貧困戶)+專家的生產模式。“我們服務站始終按成本價收費,不賺取農戶一分一毫。”據悉,該服務站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農資供應等服務,受到了周邊農戶一致好評。

“政府的政策扶持我銘記於心,鄉親們的支持我也很感激。我相信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就是努力回報鄉親,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回顧自己的創業之路,楊彥昭充滿感激。作為一名黨員,他希望能把產業做大做強,用自己的行動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責編:高嘉蔚、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