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事、那河、那群人……讀懂習近平寧夏之行念茲在茲的牽挂

2020年06月11日14: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萬鵬 任一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吳忠、銀川等地,深入農村、社區、防洪工程、農業產業園區等,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進行調研。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的考察足跡,始終離不開脫貧攻堅這件大事,此行寧夏,有何深意,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採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教授洪向華,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鄭敬斌,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忠雙,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黨銳鋒等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這一件事,始終關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陝西、山西、寧夏……三個月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各地考察,從“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到“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須臾不忘。

兩會后首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首站來到弘德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在村扶貧車間院內,他聽取了寧夏以及弘德村脫貧攻堅情況介紹,指出“興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傾斜,多招收困難群眾就業”。在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了解社區黨建工作、民族團結社區創建和為民服務工作情況,同社區志願者代表親切交談,強調“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洪向華表示,我們要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全民族的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體現了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所以,我們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聚焦短板,著力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加大力度、強化手段,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隻有這些短板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保障。

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漢、回、滿、蒙、藏等各族群眾和睦相處,曾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黨銳鋒對記者說,寧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長期以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民族關系十分融洽,金花園社區是寧夏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金花園”裡綻放出了寧夏各族人民團結進步之花。把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到基層社區治理之中,以民族文化融合為橋梁,推進民族團結與社區工作相融合。各民族要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這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也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園,將民族工作融入到和諧社區創建之中,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要努力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讓各族群眾在參與中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認同感、增強社區歸屬感,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李忠雙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需要依靠各族人民繪就、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需要依靠各族人民鋪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依靠各族人民成就。中華民族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代名詞,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建成覆蓋領域全面、覆蓋人口全面、覆蓋區域全面的小康社會,56個民族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中華兒女也不能掉隊。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由於遭遇疫情影響,要取得全面的勝利面臨的工作任務更艱巨、工作節奏更快、工作難度更大,必須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強國之志、報國行動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

“這一論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不忘同步小康的總體目標、時刻關心關注各族人民的扶貧脫貧情況,力求在奔小康的路上,不丟下一個人、不落下任何民族的心願”,鄭敬斌談到,當前,我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需要以爭分奪秒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精准發力的舉措,凝聚全民族、全社會之力,啃下脫貧工作的硬骨頭,以打好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徹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這一條河,頻頻考察

——“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年內,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考察黃河,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20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已經走了黃河流域的3個省區,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就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黃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很重。

——在陝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在山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

——在寧夏,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調研考察時指出,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污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此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寧夏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置於中國發展的國家全局戰略來考量。讓祖國的大山大河、錦繡山川永葆生機活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題中應有之義。

一南一北,長江黃河。2020年既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又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編制啟動之年。洪向華認為,黃河流域,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這些工作部署充分表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並列為重大國家戰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的國家戰略,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黨銳鋒談到,“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的重大原則。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生態保護”在“發展”之前,是根本前提,也是重要保障,要以更強的大局觀念和更高的責任擔當,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鄭敬斌表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滔滔江水是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血脈,將保護黃河擺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採取措施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保障黃河長治久安,能夠確保這條“母親河”永遠造福人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在釋放各地要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信號。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深入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高度的責任感完成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

這一群人,深深牽挂

——“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有著“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6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聽取寧夏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運營模式等情況匯報,觀看寧夏特色農產品展示,了解稻漁種養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做法。他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改善農村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洪向華對記者說,鑒於農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鑒於農民佔中國人口比重中的大多數,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

鄭敬斌談到,廣大農民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依靠力量之一,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功與否。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利益,有利於促進農村發展、推進農業轉型以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點,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時代訴求。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必須提高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高度重視廣大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促進實施各項惠農工程,讓廣大農民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李忠雙表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實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障農民利益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下大力氣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堅持和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保障農民利益要整合各方面力量,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力度,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出台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重大政策,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進一步盤活農村資源,激活農村經濟發展動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發展、產業興旺、農民增收。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