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成為造福寧夏人民的幸福河

——寧夏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20年04月08日10:42  來源:寧夏日報
 

黃河吳忠過境段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床寬闊、水流平緩。 本報記者 左鳴遠 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寧夏久享黃河之利,境內397公裡河水,水田林網、阡陌縱橫,饒谷多畜、瓜果豐盈,成就了“塞上江南”的富庶與榮光,賦予了神奇寧夏的多彩與妖嬈。

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美、因黃河而興,這是母親河對寧夏的偏愛。換個角度看,黃河安則寧夏安、黃河美則寧夏美、黃河興則寧夏興,保護好母親河,既是一道確保安康的生命題,也是一道亟需破解的發展題。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黃河保護。2016年7月來寧視察時,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2018年9月自治區60周年大慶時,在賀匾上欣然題詞、殷切期望“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2019年9月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沿黃省區提出明確要求。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黃河保護和黃河治理,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及指示批示精神,接連召開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全會,作出了“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的部署,以實際行動精心呵護母親河,奏響了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寧夏樂章。

建設美麗新寧夏,是寧夏人嶄新的時代夢想。

建設美麗新寧夏,必須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以項目建設為引擎、以黃河保護為抓手,推動資源整合、措施綜合、部門聯合、產業融合,倒逼高質量發展。

建設美麗新寧夏,必須立足全國看發展、站在流域謀發展、著眼長遠抓發展、心系民需快發展,動起來、跑起來、活起來,隻爭朝夕、時不我待。

夢隨黃河逐浪高,塞上江南起宏圖。這注定是一篇以黃河為筆、山川為紙的“大文章”,是一個惠及民生、福蔭子孫的“大工程”。

4月4日至6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利用清明節小長假,先后到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沿黃河岸線實地調研堤防建設、流域治理、生態保護,查問題短板、看項目工程、商辦法舉措,一路思考、一路謀劃、一路叮嚀,“塞上江南因黃河而聞名,‘神奇寧夏’因黃河而美麗,寧夏人在保護黃河上有特殊使命、特殊責任、特殊職責,要以感恩之心盡好保護之責”。

黃河安、寧夏安,“堤路結合”讓黃河安瀾無虞

蒼龍盤旋、穿山裂谷,黃河自黑山峽奔騰而出,涌入寧夏地塹,卸下一身桀驁,在寬廣的河道上閑庭信步。

但,溫柔靜好的樣貌並不代表她就此斂了性格、沒了脾氣。

2018年7月,特大暴雨引發山洪,賀蘭山局地暴發五十到二百年一遇洪水,黃河寧夏段上游先后2次形成編號洪峰,所到之處田地被沖、作物被毀、房屋被淹,人員緊急轉移。在這場災害中,民警王永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是一段苦澀的記憶,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黃河素來多淤、多決、多徙,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尋常道路,加之沙質河床抗沖能力差,塌岸毀田現象頻發。

盛世治水,水治則天下寧﹔長河安瀾,河安則百姓安。

“堤防安全是第一位的,是確保黃河安瀾的根本保障。”4月6日,陳潤兒到吳忠市利通區梅家灣現場查看控導工程。

走上梅家灣堤防,河水湯湯,湍急向前,堤防上碼放著應急用的人字垛、砌護石。工作人員介紹,梅家灣曾經是個極易決口的“老病號”,稍不留意就會沖田毀地,工程改造加固后,2018年、2019年汛期經受住了大於3000立方米/秒洪水考驗達60天,保障了一域安寧。

陳潤兒還是有點不放心,叮囑水利部門和地方負責人,要通過實施一批水利工程加固、提升黃河岸線堤防,“城市防洪要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標准,其他地區要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的標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近年來,寧夏緊盯黃河流域突出問題,堅決清理“四亂”,啟動建設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實施一批小型工程,連通河湖庫壩、貫通溝渠管網、暢通灌排渠系,舒筋活血保黃河長久安瀾。

新時期,黃河治理,某一個項目單槍匹馬、某一個縣市埋頭單干顯然已不合時宜。

正在謀劃實施的銀川都市圈北部河東生態灌區項目,將石嘴山至銀川沿線的8個小散揚水泵站集約改建成1個輸水工程。

一線水脈便是一條潛在的產業帶。石嘴山依托該項目一體謀劃了攔洪堤防、國土整治、特色種養、道路交通項目。

“我們引進伊利乳業,建立了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堤防修通后,農業上可與興慶區的寶豐牧場互通有無、互動共進,工業上連通寧東基地煤化工項目,與我們的精細化工原料互補、產業聯動。”提及陳潤兒調研時給出的“堤路結合”方案,石嘴山市委書記王文宇興奮不已,稱“堤路結合”不僅能加固堤防、提升標准,還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快速通道,將來堤防便是一條生態帶、產業帶、景觀帶。

黃河治理得好,則全域受益,造福子孫后代﹔治理得不好,引發洪水等災害,牽一發而動全身,上中下游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目前,寧夏黃河治理還存在沖沙動力嚴重不足等問題。下一步,寧夏將立足全流域治理,開展重點河湖生態治理保護,加大重要水生態系統修復,徹底消除‘四亂’安全隱患,恢復黃河流態自然﹔同時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實施一批綜合性重點工程,切實緩解河床抬高和對下游懸河的影響,為黃河安瀾作出寧夏貢獻。”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白耀華說。

清欠賬、補短板,讓黃河水質提升

守護好黃河,就守護好了寧夏發展的根基、發展的未來、百姓的幸福。

曾幾何時,寧夏人河爭地皮、產河爭空間,部分河段被迫改道,河床裸露脆弱,入黃水體黑臭,黃河代謝系統逐漸紊亂,導致毛渠不暢、干流受污、黃河失色、局地斷流……寧夏還因入黃水質不達標登上了中央環保督察的“黑名單”。

歷史欠賬不僅躲不過,還成了制約發展的短板,如果再不懸崖勒馬,必定步入死循環、走上不歸路,貽害子孫后代、貽誤發展時機。

寧夏直面問題差距,在思想深處“鬧革命”,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沿黃各市縣關停沿河砂場、搬遷污染企業、退出養殖產業,入黃排水溝全部納入排污監控,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全部提標改造,全區3670名河長、228名湖長走馬上任、守護河湖安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母親河氣色逐日向好。

在調研水利廳,與國土資源、生態環保等廳局負責同志座談時,陳潤兒多次強調一個觀點:黃河治理既要算長遠賬、經濟賬、生態賬,更要算全局賬、發展賬、幸福賬,不能滿足於現在取得的成績,要以保黃河Ⅱ類水質倒逼上游排水水質提升。

青山就是美麗,綠水就是幸福。

興慶區通貴鄉河灘村村級河長田斌至今最有趣的記憶,便是年少時結束一天的勞累后到家門口的永二干溝釣魚、耍水、嬉鬧。那個時候的永二干溝,陽光下能看見魚在游、草在動。不知何時起,永二干溝臟了、臭了,村民夏天不敢開窗戶。

2018年起,銀川市對永二干溝實施了一系列“大手術”,清淤截污、建設濕地、溝道砌護、封堵沿線排污口,記憶中的永二干溝逐漸重現往日“容顏”。

“沿溝建起了濕地公園、微地景觀,水清了、鳥多了,居然還成了旅游景點。”如今的田斌,已然不能像兒時那樣再去耍水找樂子,但就這樣一眼不眨地看著,也是滿心歡喜。

茹河清了,葫蘆河清了,苦水河清了……隨著一系列整治工程的實施和專項行動的開展,黃河的枝葉經脈一個個徜徉回春。

“就全區而言,生態治理還存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短板、污染物排放量超出水環境容量、污水處理廠亟需提質增效、河道溝渠周邊農業面源污染突出等一系列問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張柏森說,治理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還要下更大氣力治理重點入黃排水溝和污染較重的黃河支流。

黃河治理既要有宏觀的思維和視野,更要有“繡花”的功夫和耐力。

“現在治理河道,一定要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每個段面、每個層級都要有控制標准,上游和下游都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4月5日,陳潤兒在石嘴山市調研三排五排入黃段人工濕地建設項目時,以三排治理為切入點,從減排、截污、治理三個層面提出具體要求,從分段、系統、源頭三個治理維度,水質、水源、水量三個補水角度,系統闡述了治理的“繡花”方法。

黃河美、寧夏美,讓黃河岸綠景美

保護黃河、讓黃河美起來,首先要尊重規律、順應自然。

寧夏嚴格落實空間規劃,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產業、城市與黃河和諧共生、相融共濟。

水系相銜、湖泊相連,是寧夏沿黃城市的一大特點。

如何把特點做成亮點,進而打造成品牌?

抓住大機遇,謀劃好項目,把蓄水工程和節水工程統一起來、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統一起來、大型工程和小型工程統一起來、生態工程和生產生活工程統一起來,精修流水的渠、暢通末梢循環,做大盛水的盆、增加濕地面積,構建良性循環水生態,打造入眼皆景水景觀。

濕地不僅是城市的“后花園”,也是涵養生態的功能區。

陳潤兒十分關心城市濕地建設。4月4日至6日,他先后到鳴翠湖、星海湖、鳳凰島實地調研,詳細了解濕地生態涵養、功能發揮、退耕還濕等情況,指出城市濕地既是生態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幸福工程,從規劃、建設到管理都要高標准、高起點、高質量,既發揮濕地保護作用,也發揮城市景觀作用,讓湖連起來、水流起來、生態活起來。

位於青銅峽的鳳凰島沿河灘地,曾經臨河而建的別墅、餐廳、娛樂設施等已被拆除,岸際遼闊、河面舒展,新生的水草在春風裡搖曳。

看到大面積退還的灘地,陳潤兒叮囑當地領導,自然生態景觀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一定要加大黃河兩岸生態建設力度,做好規劃設計,實施一批重大堤防工程、濕地工程、綠化工程、交通工程,建設一批產業帶、生態帶、景觀帶、文化帶,讓沿岸的綠色更多、風景更美、產業更強。

黃河興、寧夏興,讓黃河水盡其用

長期以來,寧夏發展中,一直糾結著一道難解的“水問題”:一方面水資源匱乏,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一方面得天時地利,粗放式用水普遍,農業用水量佔總用水量九成以上,大水漫灌、用水低效。

寧夏的發展,有了水、一切都好辦,沒有水、一切都無從談起﹔有了水、就有了源頭,沒有水、就走到了盡頭。

陳潤兒曾在多次會議和調研中算過這樣三筆“水賬”:

1立方米水用在農業上產生的效益是4.7元、用在工業上是39元,相差8.3倍,寧夏許多產業高耗能高耗水,降耗增效空間非常大﹔

1畝地種水稻,用水1200立方米到1400立方米,種植葡萄、枸杞隻需要200立方米到300立方米。1畝水稻的用水量可以種6畝葡萄或枸杞,但6畝水稻的效益遠比不上1畝葡萄或枸杞,效益換算相差三四十倍﹔

在污水處理上,工程處理1立方米2元錢,生物處理1立方米0.2元錢,而且處理后的中水還可以作為濕地補水。

積水為河,不讓涓涓細流。

充分利用水資源,寧夏雙管齊下:一方面開辟水源,建設水利工程、增加濕地面積、保護渠系生態不斷流,實施一批小型工程,使中水、洪水、雨水資源化,留住每一滴“走過路過”的水﹔一方面改變“攤大餅”的粗放模式,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高效節水農業,實施滴灌噴灌微灌,讓每一滴黃河水物盡其用。

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萬畝蘋果基地裡,企業在果樹根部埋入灌溉主管、在地面鋪架灌溉毛管,果樹根據長勢“點餐”,擰開閥門即可“暢飲”。“以前,一畝地全年灌3次水,每次用水量200立方米左右,人工費每畝至少120元﹔現在,每畝果樹一年滴灌10次到15次,隻需150立方米水,用工量也大大減少。”企業負責人介紹。

這樣的節水措施,正在利通區的蔬菜基地,賀蘭縣、永寧縣的瓜菜基地,紅寺堡的枸杞種植基地,以點到面逐漸推開。

在發展中反思,在發展中糾偏,在發展中成長,人與自然逐步走向和諧共生,而黃河的綜合性治理、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才剛剛起筆。(記者 馬曉芳 姜 璐)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