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禁塑令 寧夏向“白色污染”說不

2020年04月03日10:16  來源:寧夏日報
 

  編前語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在給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2008年6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並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今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在全區,塑料制品使用情況如何?各行業是否做足了“禁塑”准備?本報記者深入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制塑工廠實地調查——

  農貿市場成“監管盲區”

  “您需要購物袋嗎?”3月30日,新華百貨超市物美店收銀員樵雪琴在給顧客結算商品金額的同時,都會主動詢問顧客是否需要購物袋。“以前免費時所有的顧客都會選擇要塑料袋,現在約一半左右的顧客會自行准備環保購物袋。”樵雪琴說。該店負責人宋殷婷告訴記者,據公司數據統計,塑料袋消耗額從以前每年五六萬元的標准,下降至三四萬元。“從塑料袋使用量的下降可以看出,這些年老百姓的環保意識逐步在增強。”

  “近年來,通過環保購物袋、購物車免費租賃等措施的推廣,華潤萬家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正在以每年15%-18%的比例下降。”3月30日,華潤萬家生活超市正源北街店副總經理孫德軍說。

  記者走訪銀川市多家大型商場、超市發現,這些場所提供塑料袋都是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一般分大、中、小三個型號,價格相差一兩角錢,每個購物塑料袋上都有承重、厚度、執行標准、規格等標識。

  根據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2008年6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但在一些場所,施行狀況不容樂觀。

  3月30日11時,在銀川市同心路農貿市場,記者注意到,每個攤位上,都擺放著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塑料袋,超薄的佔多數,都是免費提供。市民買菜時,攤主會主動套袋,買的種類多時,會在一堆袋子上再套一個大袋。前來買菜的市民都拎著裝滿蔬菜、水果的塑料袋,一次拎著五六個塑料袋的人比比皆是。“大家常用的這種塑料袋每卷50個,批發價3.5元。”一名批發塑料袋的攤主告訴記者,記者發現這種塑料很薄,上面沒有任何標識。正在買菜的朱女士表示,雖然自己帶了無紡布購物袋,但購買的每種菜還是要套上一層塑料袋:“這樣干淨又方便,塑料袋帶回家還能當垃圾袋。”

  當天,記者又走訪了銀川市興慶區唐徠市場、隆湖市場等多個農貿市場、小超市以及臨街小餐飲攤點,發現經營戶使用超薄塑料袋現象很普遍,均是免費提供。

  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說,由於塑料袋具有方便、耐用、低廉等特點,目前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但它所帶來的“白色污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他建議治理塑料污染要從源頭上解決,一方面大力推廣可降解塑料袋或其他可替代產品,另一方面嚴禁生產銷售不符合質量標准的產品。(記者 李錦 智慧 實習生 高興 文/圖)

CgsCGl6GYIeAdnyxAAHNjJAS8pU795.jpg

  超薄的塑料袋充斥農貿市場。

  餐飲企業尋找“綠色方案”

  記者走訪全區部分餐飲企業時發現,在人們消費觀念的“倒逼”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已經開始使用環保餐具。3月30日,銀川市金鳳區大閱城仙芋傳奇甜品店裡,店員正在忙著制作甜品,楊枝甘露、西米露、雙皮奶……每道甜品都盛放在紙質餐盒裡。該店負責人表示:“每份紙質餐具進價1元,比塑料餐具貴,但紙質餐具安全環保,消費者認可度高,對比之下,我們選擇了紙質餐具。”

  近年來,外賣市場發展迅速,一次性外賣餐盒成為塑料污染的重災區。面對塑料餐盒引發的環境污染,銀川市很多餐飲外賣商家已在悄然改變。金鳳區尹家渠街井盒炒飯店負責人田先生介紹,作為加盟店,按照總公司要求所使用的餐具必須是環保餐具,其中紙質打包盒更是店裡的一大特色。“目前店裡一天最多使用400多個打包盒,紙質打包盒成本價為每個0.8元,而塑料打包盒成本價僅為0.2元左右,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選擇用紙質打包盒。”田先生說。

  “隨著人們環保安全意識的增強和消費理念的提升,檔次太低的包裝會影響銷售,這也促使更多的餐飲商家改用更美觀、檔次較高的環保餐具。”一家餐飲連鎖公司負責人吳剛說。“餓了麼”銀川區域運營負責人介紹,“餓了麼”平台曾推出“一元換環保餐盒”活動,用衛生環保的餐盒替代泡沫餐盒,很受消費者青睞。2017年起,平台推出了新一代環保可降解塑料袋,同時上線了“無需餐具”備注功能,用戶下單選擇該備注即可獲積分獎勵。據“餓了麼”平台統計,2019年,該公司在寧夏“無需餐具”訂單量環比增長66%。

  但記者走訪也發現,銀川市很多商戶仍在使用泡沫塑料盒等不可降解的餐具,尤其是便利小吃店、燒烤店等。興慶區富寧街一家烤餅炒飯店的自取和外賣都使用泡沫塑料盒,該店工作人員表示:“這種餐盒便宜,是不是環保沒考慮。”

  “國家對塑料餐具使用會越來越嚴,全區餐飲業不能再置若罔聞,必須立即行動,尋找可替代的綠色環保餐具、提高餐具質量等。”吳剛說。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出台措施,對違規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餐廳進行規范和處罰,督促全區餐飲行業積極進行餐具“改革”,引導居民更好接受環保餐具。(記者 楊超 文/圖)

CgsCGl6GYIeAYA14AAF55dX20yY345.jpg

  銀川市金鳳區大閱城仙芋甜品店工作人員正忙著打包。

  塑料制品企業迎接“考試”

  “我們已經掌握了生產可降解地膜的技術,如果政府有要求或全面推廣,隨時可以開工生產。”3月31日,寧夏閩德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鄭開煌說。

  按照升級版“限塑令”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

  記者走訪發現,全區塑料制品生產企業正積極採取舉措,迎接“考試”。“1噸不可降解地膜1.2萬元,而1噸可降解地膜約2.3萬元,如果單靠市場經濟推動,價格高的賣不出去。但是我們要做好准備,應對挑戰和要求。”鄭開煌說。據了解,寧夏閩德塑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主要生產農用地膜。鄭開煌介紹,公司2018年就具備生產可降解地膜能力,但可降解地膜比不可降解地膜價格高出1倍,市場接受度低,所以至今仍在生產不可降解地膜。“我們增加了地膜厚度,從0.008毫米增加至0.012毫米,又在生產中添加抗老化劑,保証地膜1年不風華,利於殘膜回收。”鄭開煌說。

  3月27日,吳忠市東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縫制車間內,18台機器轟鳴,忙碌的進行產品生產末端環節。“可靠的產品質量是我們企業生產和發展的基礎。20年來,我們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和專業技術、質量檢驗人員,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公司負責人顧林說。吳忠市東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主要生產化工、建材等工業類包裝,面粉大米等民用類包裝和集裝袋工業用原料,是西北地區同行業中規模最大塑料制品企業。“我們嚴格把控原材料,絕不會使用回收料或殘次原材料,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生產符合相關標准的產品。”顧林說。(記者 智慧 李錦)

  廢農膜回收防污染

  3月30日17時,太陽斜照在蔬菜大棚上,反射出點點光芒。銀川市興慶區掌鎮鎮春林村春林6隊農民王志剛貓著腰走進大棚,大棚中種植的西紅柿有的已經搶先“紅了臉”,垂著腦袋,憨態可掬。

  種植溫棚蔬菜15年,王志剛是種菜的“好把式”。“蔬菜長勢好壞,除了跟施肥澆水有關,還跟這個伙計關系很大。”王志剛指著頭頂的棚膜告訴記者:“大棚覆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採光度,黃瓜西紅柿隻有光照充足,才能個大味甜。”

  王志剛說,一公斤棚膜質量好一些的四五十元,差一點的十幾元,他通常選20多元一公斤的膜,一棟棚算下來,棚膜價格2000多元。“仔細些用,一張膜能用4年,最差也得2年。”“壽終正寢”的棚膜該怎麼處理?王志剛說,幾十塊錢賣給收廢品的人,具體怎麼處理,他也不知道。

  那麼,廢棄的農用覆膜到底去了哪裡?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19年全區各縣(區)覆膜總量為1.67萬噸,實際回收殘膜1.6萬噸,殘膜回收率為95.5%。近年來,各部門通過實施殘膜回收利用工作,提高了農民環保意識,農村鄉村道路、農田地頭、河壩堤岸和旅游區等區域的殘膜堆放、飄挂現象得到了有效管制。農膜有效回收也降低了土壤地膜殘留量,減輕了對土壤的危害和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

  “然而,農用殘膜回收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區殘膜回收成本高且沒有形成嚴格的回收質量標准。”該位負責人介紹,殘膜分揀存在著勞動生產率低、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等問題,造成殘膜回收成本相應提高,制約了殘膜回收工作﹔殘膜回收質量標准無法界定,網點回收隨意性大,加工成本高。

  該位負責人建議,應積極宣傳廢舊農膜污染的危害性及回收再利用的重大意義,增強農民對廢舊地膜撿拾、回收的自覺性。充分利用春耕生產和秋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有利時機,廣泛動員農民群眾到田間進行挖掘式撿拾殘膜,盡可能做到殘膜零污染﹔推廣適時揭膜、機械撿膜、一膜兩用等技術,減輕破損,提高地膜使用壽命﹔引進農用殘膜加工再生和回收利用的新機械、新技術,建立覆膜收膜一條龍服務,提高殘膜回收利用率。(記者 秦磊)

  多方協力遏制“我行我塑”

  “這次升級版的‘限塑令’加大了政策的覆蓋廣度,有利於精准施策。”3月31日,自治區發改委環資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寧夏多部門將依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結合全區實際,緊扣職能部門任務,拿出切實可行的細化措施,進一步明確寧夏實施塑料污染治理的“時間表”。

  “近年來,全區在限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塑料制品濫用現象普遍存在。”自治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與2008年國家推行的“限塑令”相比,《意見》覆蓋范圍更大、可操作性更強,不少具體舉措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餐飲企業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2年底,星級賓館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等。《意見》還將電商、外賣等新興領域作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求強化對平台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快遞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這次升級版的‘限塑令’著眼於全產業鏈布局,涵蓋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實行分階段、分區域精准限塑,執行力度顯著提高,是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的具體體現,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力量。”自治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涉及領域廣、主體多,需要多部門共同協作推進。”該負責人介紹,全區將以完善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支撐保障體系為基礎,加大對塑料制品減量、新型模式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塑料污染環境風險評價、替代產品技術研發能力。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提出建議,應將“限塑”“禁塑”內容列入校園教學內容,以小手拉大手,影響帶動家庭成員理念和行為培養。相關專業人士認為,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應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和標准,將塑料污染防治納入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通過建立健全新興領域企業綠色管理和評價標准等舉措,讓升級版的“限塑令”能夠落地落實。(記者 李錦 智慧 實習生 高興 文/圖)

CgsCGl6GYIeAJ_iuAAGy3x-sZhg937.jpg

  塑料編制袋企業負責人正在向生態環境執法人員介紹生產工藝。

  快遞包裝悄然變臉

  簽收快遞時,快遞箱上的紙質四聯單不經意間已換成了帶有二維碼的電子面單、快遞包裹被膠帶纏成“粽子”的現象少了許多,甚至連膠帶都變窄了……這些推進快遞行業綠色化、減少污染的小舉措不知道您是否留意過?寧夏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王瑞軍介紹,2018年至今,郵政部門在快遞行業內探索綠色包裝工作,逐步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為了減少紙質浪費,我們在快遞單上也花了心思。”王瑞軍說,快遞行業不僅逐步提升電子面單的使用率,還將電子面單逐步縮小尺寸,減少紙質材料的使用。按照加快快遞包裝綜合治理工程的要求,從“瘦身膠帶”到不再二次包裝,從使用循環中轉袋到設置包裝廢棄回收裝置,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區寄遞企業電子運單使用率已達到99.66%,電商快件未二次包裝比例目標已達到80.95%,循環中轉袋使用率目標已達80%,“瘦身膠帶”封裝比例為86.37%,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為79.54%,循環中轉袋使用率為85.56%,符合國標標准的包裝廢棄回收裝置58個,企業自行購置的包裝廢棄回收裝置225個。

  “快遞行業污染防治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多個環節聯合作戰。”王瑞軍說,治理還應該從電商企業源頭抓起,在限制其對塑料袋和膠帶使用的同時,還應找到更結實耐用的可降解材料進行推廣。

  對此,銀川市翔宇速遞有限公司韻達分部負責人赫彥虎深有感觸。“為了控制成本,我們會節約使用膠帶,但貨物使用什麼樣的包裝並不受快遞企業控制。”赫彥虎說,他們這家設在小區周圍的站點,收發貨物中60%都是衣服類,哪怕一件衣服也會裡外包至少兩層塑料袋,如果能研發出可循環利用的包裝,就能極大地減少污染和浪費。(記者 劉惠媛 文/圖)

CgsCGl6GYIeAFSprAADuWIkOULo314.jpg

  郵政工作人員正在組裝環保紙箱。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