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心跡、服務社會,西南大學資深教授黃希庭——

讓心理學走出書齋(治學)

劉新吾

2020年04月03日09: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編寫教材、培養學生、創建理論……從青絲到銀發,近60年來黃希庭在心理學領域一路深耕。不僅如此,他還將心理學知識帶到書齋之外,奔走社會一線,幫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疫情期間,他發動學生積極開展社會服務,通過科普、咨詢等方式為不同人群紓解內心困擾,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梳著大背頭,兩鬢斑白,金屬框眼鏡下,83歲的黃希庭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早上7點,他迎著朝陽散步,看著學生們走向教室。此時的黃希庭,已經工作一個多小時了,散步中還時常接到學生的電話,一起討論疫情期間心理援助的問題。

黃希庭是中國知名心理學家、西南大學首位資深教授。執教近60年,從青絲到銀發,他在心理學領域一路深耕,不僅領銜建設西南大學心理學學科、在時間與人格心理學領域作出獨到貢獻,還奔走一線用心理學知識為社會服務。

耕耘:讓心理學的種子茁壯成長

有些教出的學生都已經退休了,可黃希庭仍然堅守在崗位上。他身體裡像藏著一個時鐘,每天堅持5點半准時起床工作,沒有周末和節假日。

時光倒回到1961年,黃希庭當時24歲,剛從北京大學畢業。那時,心理學人才很稀缺,黃希庭向學校提出,他要去最艱苦的地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扛著兩箱書,翻山越嶺,黃希庭來到位於重慶北碚的西南師范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一待便是近60年。那時,國內心理學學科還有待建設,西南師范學院在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隻有一個教研室,七八個人,連基本教材都沒有。黃希庭感到責任重大,要抓緊讀書。“除了跳過幾次舞外,幾乎沒參加過娛樂活動。”他回憶道。

春華秋實,1982年,黃希庭結合教學經驗,編寫出版《普通心理學》。這本書后來被很多學校引為教材,並於1988年獲教育部第一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黃希庭認為,心理學研究除採用自然學科方法外,還應採用人文學科的方法。而中國古籍中有十分豐富的人格心理學思想,應當反映在現代心理學之中。

黃希庭在學習《論語》時得到啟發,“孔子倡導要做君子,這不就是健全人格嗎?”於是他在孔子倡導的君子人格基礎上,結合當代大學生對最佳心理健康的期盼,並吸收西方人格理論的合理因素,提出了健全人格理論。

這些年來,西南大學的心理學隊伍逐漸壯大,從建立專業、學院到學部,人丁越來越興旺,水平也不斷提高。目前,西南大學已經建成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國家級重點學科。“黃老師就像一個園丁,澆灌著西南大學心理學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部長陳紅說。

育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斷創新

多年來,黃希庭培養了150多名碩士、近百名博士,許多學生也已成為國內知名心理學家。黃希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

有一次,博士生何垚陪黃希庭散步,聊起最近的購物體驗,她說有些老太太總喜歡給別人出主意,告訴她哪種東西便宜,可以多買。“老師,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現象呢?”何垚問。

黃希庭很高興,鼓勵她繼續關注,多和老人家聊聊,深入思考。后來何垚特意經常去購物,和老太太們搭訕,了解她們的想法,又找來一些心理學文獻,仔細研讀。她認為,老太太們的心理動機應該是人際責任感較強。

“你做得很好,如果能跳出心理學本身,再多讀讀老祖宗的經典就更好了。”黃希庭繼續引導何垚。於是,何垚認真閱讀《論語》和一些西方典籍,深入了解東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差異。最后,她還以研究當代中國人人際責任感做博士論文,得到了高度評價。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學生們心目中,黃希庭既要求嚴格又和藹可親,總是能夠循循善誘,引導他們不斷創新。

致用:要完善自身人格,更要為社會服務

“您好,我失眠,晚上睡不著,怎麼辦啊?”

“別著急,看來您對失眠有些誤解,聽我慢慢說。”

電話那頭,是湖北一名情緒抑郁的女士,因為疫情,她更加焦慮,希望通過心理援助熱線求助。電話這頭,是黃希庭的學生吳波。疫情期間,她加入心理援助熱線團隊,為很多人疏導心理問題。

面對這名失眠的女士,吳波耐心傾聽,悉心引導,幫她平復情緒,提出許多建議:“不要數羊,萬一你聯想到什麼羊的畫面呢,勾起聯想,不易睡著。也別想太美的風景,設想一下中性的畫面最好,比如一根飄帶環繞著你的身體,單調重復,容易睡著……”

經過吳波疏導,對方的焦慮感明顯改善。下午,她女兒還特意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不只是吳波,疫情發生后,黃希庭十分關注,讓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及時跟進,發動學生積極開展社會服務。他們開通心理援助熱線,舉辦心理輔導線上講座,撰寫心理科普文章,組織心理咨詢培訓,編寫多本心理援助手冊如《疫情中的心理關愛手冊》,服務不同人群。

在黃希庭倡導下,西南大學還成立了中國社區心理學服務和研究中心,組建專家團隊,為社區抗疫工作發揮了不少作用,重慶北碚區新房子社區很多工作人員都接受了心理輔導。

“心理學是探尋心跡,理解人生,點燃心靈真善美的一門學問。我們要學以致用,用知識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同時要讓自己成為有健全人格的、幸福的進取者。”黃希庭說。多年來,他也一直堅持如此,雖然做基礎研究,但十分關注現實,經常奔走社會一線,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心理問題。

“書齋裡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心理學不僅要完善自身人格,更要為社會服務。”平日裡,黃希庭總是這樣叮囑學生,要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人民日報》( 2020年04月03日 12 版)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