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中的“青春行動”(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11))

2020年03月08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張晶在生產線上操作機器。本報記者 王漢超攝

  圖②:高山坐在辦公室裡調試軟件。 資料圖片

  圖③:余世剛上山准備採茶。 資料圖片

  圖④:尹濤濤出發前和自己的貨車合影。 資料圖片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當下,復工復產有序展開,養精蓄銳的年輕人,正陸續重返工作崗位,投入到火熱的生產中。

  他們戴上口罩,主動做好個人防護﹔他們加班加點,挑起生產一線的重擔﹔他們用青春的熱情,努力奪回失去的時間,助力企業跑出“加速度”。本期新青年版聚焦不同行業領域裡復工復產的年輕人,記錄抗疫的青春力量。

  ——編 者

  機床裝配工張晶——“產業鏈在等我們復工”

  本報記者 王漢超

  張晶很早就在等復工的通知。買不到口罩,防護服告急,疫情倒逼著防護物資擴大產能,擴產就意味著要開啟更多的機器和生產線,需要更多的零配件。生產零配件,必然要開動機床,張晶所在的企業,就是生產數控機床的。

  張晶今年30出頭,已是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一條裝配線上的班長,業務熟手,由於十幾年前在武漢上過學,整個春節,疫情變化牽著張晶的心。

  復工雖然迫在眉睫,但安全絲毫不能馬虎。復工后人員聚集,一旦有一個病毒攜帶者,全廠將會停擺。在張晶焦急等待復工的同時,張晶所在的工廠正做著各類預案——詳細掌握工人信息,包括本人家人出行史、接觸史﹔落實一關關排查、測溫,把防護措施責任到人﹔確保防護物資充足,每個崗位、崗位之間安全無虞。

  銀川市經濟開發區在做復產復工審批時,重點考察了3個方面——責任是否到人,措施是否嚴謹,保障物資是否齊備。張晶所在的企業順利通過審批,獲得了復工資格。

  2月10日,張晶自駕來到公司上班。早晨天氣寒冷,公司志願者穿著防護服在門口登記測溫。大家許久不見,格外親切,只是相互間多了一層“面紗”,按公司要求,交談時還需相隔1.5米的安全距離。張晶的一些工友由於返城時間較晚,還處於7天或14天的隔離期中,隨后才能陸續到崗。

  張晶帶的班組,負責精度組裝,這是個承上啟下的工序,更是一個負責精度調校的關鍵環節。“產業鏈在等我們復工。”張晶說,生產線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每個工序之間,也彼此相隔了數米距離,需要多人參與的工序被進一步細分,避免了人員聚集。因為要趕任務,張晶班組進入工作狀態便全速運轉。

  張晶所在企業有很多訂單,需爭分奪秒。比如一個汽車項目復工,前端的眾多零部件都得跟上,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機床開足馬力。一天中,他們要進行四五輪測溫,甚至有人干活熱了,發現體溫37攝氏度,馬上單獨隔離觀察。張晶說:“這麼如臨大敵,乍一看不值當,想想卻很有必要,因為有一例感染對企業來說都不堪設想。”

  這也是一段很特別的經歷。“所有的會議都不能開了,同培訓一樣全部線上進行。”張晶說,必須開的小型會,都去室外空曠的地方進行,彼此隔著幾米遠,完全是“喊”會。中午吃飯分部門錯峰進行,坐食堂彼此遠得像是進考場,公司還鼓勵自帶餐食和飯盒。工友反映頭發實在太長,又不敢貿然請理發師進廠,於是大家自己動手,拿剪刀互相秀了一輪手藝。與平時理發不同,張晶和工友們全程戴著口罩。

  “有困難是肯定的,盡可能克服吧。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牽一發而動全身,隻有每一環都全力復工,上下游這根長長的鏈條才能復活。”張晶聊完,又回裝配線加班去了。

  科技研發團隊負責人高山——“讓科技發揮更大作用”

  本報記者 洪秋婷

  戴著北斗防疫定位手環,電腦屏幕上的服務系統界面不斷閃爍,每個員工的定位信息和體溫信息在持續更新中。輕點幾次鼠標,車輛、人員的精准定位、軌跡跟蹤等重點信息就能即刻顯示出來。

  “這是我們團隊復工后研發的智慧防疫系統。” 海格北斗智慧防疫定位服務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高山介紹說。從企業復工的內部需求出發,80后研發負責人高山帶領著項目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定制了一套專門應對疫情防控的系統。

  “2月10日正式復工前,通過遠程協作的方式,核心人員就完成了系統架構的搭建。”高山介紹說,人員配備手環,手環接入定位服務系統,可以主動更新政府部門發布的疫情分布細節,提醒員工避開高風險場所。同時,系統也能根據公布的信息,自動呈現比對員工與確診患者的活動軌跡,給員工提出防范建議。

  復工復產不能打無准備之仗。“這個防疫定位服務系統,實現了疫情管控和人員安全保護監管,最大程度營造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 高山說。

  復工之后,軟件要研發,人員又不能聚集,怎麼辦?軟件研發是集體合作的結果,過程中研發人員需要不斷討論和碰撞,“而且我們平常的工作狀態就是聚在一起,而不是隔開的卡座。”

  防疫任務不能有絲毫馬虎,於是新的工作方式應運而生——分任務不再碰面,而是通過在線數據辦公平台,大家獨立完成各自任務,盡可能減少集中討論﹔有問題通過辦公軟件在線交流﹔實在需要面對面討論,人與人也要保持3米以上……

  “以前圍小圈,現在圍大圈。以前靠說,現在靠吼。”高山笑著形容現在的工作狀態,“好在團隊年輕人居多,對於新的工作方式,大家反而很有新鮮感,樂於嘗試。”高山說,疫情不可避免會延緩一些項目的進展,分隔工作和遠程協作確實也存在溝通困難等問題。“但我們是學習型團隊,這點困難和變化,還是能快速反應和應對的!”

  小小手環戰防疫,高山團隊小試牛刀。平日裡,高山團隊主要負責北斗時空大數據平台的架構設計,並持續在這個平台上疊加一些子應用。而通過此次研究定位手環,他們成功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發領域,就是將大數據應用在位置服務上,並在同一時空基准上,把位置數據轉變為關聯型數據和統計分析數據,“這意味著從單純的賣終端轉變為提供數據服務,對行業來講是一種產業模式的升級。”高山說。

  高山希望能把這個系統和產品推廣出去,幫助更多企業復工,“它還可以為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社區、醫院、學校等重要區域防疫提供技術支撐。”高山說,“作為科研人員,能為抗擊疫情做的,就是讓科技發揮更大作用。”

  大貨車司機尹濤濤——“物流就像血脈,必須暢通”

  本報記者 易舒冉

  “輪胎、燈光、油箱……一切正常!”26歲的貨車司機尹濤濤圍著眼前的大貨車轉了一圈,然后拉開車門,踩著踏板,一躍身坐在了駕駛位上,“復工嘍!”尹濤濤略帶興奮地喊道。

  春節以來,尹濤濤一直在安徽老家。2月18日晚上,尹濤濤在網上看到了一條求助信息:安徽亳州有一批藥材,急需送到湖北黃岡,急尋貨車司機。握著手機猶豫了幾秒鐘,尹濤濤接了單。“運輸物資是貨車司機的本職工作,我想盡快復工,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出點力。”尹濤濤說。

  2月19日晚上,尹濤濤戴著口罩,駕駛著滿載15噸藥材的大貨車出發了。從亳州到黃岡500多公裡,一路上的車輛和以往相比少了很多,每到一個高速出入口,尹濤濤都能遇到臨檢的交警。測體溫、看証件、登記身份信息……交警看到尹濤濤送的是醫藥物資,加快了登記速度。

  離湖北越近,高速上挂著“馳援武漢”橫幅的大貨車越多。一夜疾馳,尹濤濤抵達了黃岡,卸下藥材后,尹濤濤又接到了新任務。

  疫情發生后,許多地方實行交通管制,物流資源變得十分緊張。智慧物流平台菜鳥接到了很多求助,一方面是醫療物資需要運往湖北,一方面是復工復產的企業需要材料、貨品,恢復生產和銷售。2月20日早上,菜鳥供應鏈國內運輸部的員工姜銳找到尹濤濤,希望他幫助商家把貨物從不能發貨的黃岡倉庫轉運到能夠發貨的東莞倉庫,減少企業的經濟損失。

  從黃岡到東莞有近1000公裡。在尹濤濤車上,枕頭、被褥、衣架、水壺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為了能把貨物安全、快速地送到目的地,我們貨車司機一般以車為家,困了累了就在車上休息,餓了就找個地方湊合吃一點。”尹濤濤說。受疫情影響,路邊的小餐館還未營業,尹濤濤選擇了吃泡面填肚子。

  很快,尹濤濤抵達了指定的菜鳥倉庫,貨物入庫后,商家就可以恢復銷售和發貨。“貨車司機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幫我們挽回了近百萬的損失。”商家感激地說。

  “物流就像血脈,必須暢通。”尹濤濤說,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物流供應鏈穩了,經濟恢復才更有力。阿裡菜鳥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由於像尹濤濤這樣的貨車司機主動復工,100多個電商客戶收到了可以入倉銷售的貨物,同時各地電商倉庫成功發出了近80萬噸貨物。

  順利完成了復工后的頭兩單,尹濤濤坐在車上喘了口氣,琢磨著下一單去哪,但事情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順利。由於各個省份防控疫情的措施不同,一些地方把尹濤濤視為隔離對象,這導致尹濤濤接單的可選范圍縮小了許多。“往年春節復工后的第一個月都可以賺近一萬元,今年恐怕懸了。”尹濤濤說,等隔離結束了,他會繼續接單,抓緊時間上路。

  個體茶企經營者余世剛——“小老板肩上也扛著責任”

  本報記者 徐元鋒

  3月3日清晨,春城昆明降下春雨,讓余世剛焦躁的心舒爽了些。他發了條微信朋友圈:“煮茶聽雨念君安,細雨微微洗客塵”,配圖一如既往地用茶。

  余世剛在昆明雄達茶城附近經營一家茶店“古樹人家”,同時在著名的臨滄昔歸茶山擁有原料基地。今年1月11日,參加完企業界年會活動的他,發了朋友圈:“加油吧,隻爭朝夕,不負韶華”。

  從大年初二開始,余世剛公司基地所在的臨滄已經實施管控,對外來車輛和人員做勸返。余世剛原本約了幾家客戶春節到茶山游玩,結果被疫情打亂計劃,每天除了關注疫情,就是管護茶園。其實,他還是比較擔心:春茶是茶企和茶農一年的“大頭”,如果疫情波及春茶季高峰,損失就大了。

  余世剛說,這兩年基地的晒青毛茶和紅茶銷售額都在400多萬元,每年基本無庫存。但疫情之下,今年春茶採摘用工問題將讓人頭疼。並且可以預見的是,往年扎堆上茶山的游客數量會大為減少。

  盡管困難重重,但時節不能誤,余世剛動起來了。他收拾行囊,准備上茶山,“廠裡已經開始打掃衛生、調試機器,准備春茶了”。

  “我們規模不大,但春茶季能帶動二三十人一兩個月的用工﹔還帶動六七個人常年就業,”余世剛笑言,“再說還有妻子孩子,小老板肩上也扛著責任。”30多歲的余世剛開動腦筋,做了兩手准備:一是積極配合政府防控﹔二是轉變傳統銷售思路。

  待在家裡的時間,余世剛也沒閑著。他先是緊急採購了一些口罩,准備在採制春茶時發給茶農﹔再就是與一家服務商談成了一筆生意,要聯合定制2000多公斤古樹茶,預計6000餅左右,將在3月底接受茶友預定。

  疫情催生“雲經濟”,“古樹人家”也將添新意。余世剛已招聘兩名有經驗的主播,計劃在春茶採摘時,駐守到茶山現場直播賣茶品,與快遞公司加強溝通聯合,保証物流暢通。同時,在茶山建一個土特產分儲中心,推廣臨滄原生農特產品,包括蜂蜜、土雞、鐵核桃油等。

  疫情擋不住春天的腳步。臨滄市已經下發了通知,為保証春茶上市,茶企在3月10日之前迅速做好復工復產准備工作,具備條件的盡快復工復產。

  形勢比人強,在商場摸爬滾打的余世剛,早就磨練出適者生存的本領。他預計,今年春茶的價格會有波動,薄利多銷就是適應市場。公司這幾年的茶山基地建設,也給了他這個底氣。他准備今年多儲備些原料,既收了茶農的茶減輕他們壓力,又在為下一步做儲備。“普洱茶越陳越香,穩扎穩打順時應勢,生意也會越做越香”,他說。

  咬牙備戰春茶,余世剛有信心:“疫情必將過去,屆時整個社會都會恢復活力,相信日子會更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8日 05 版)

(責編:吳隆重、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