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走出脫貧新路子

2020年01月21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寒冬臘月來青海海東尕楞的人,十有八九是來買“秀日酩餾”美酒的。

在青海的鄉村,人們習慣把自己用青稞釀造的美酒稱為“酩餾”。而尕楞鄉秀日村的“酩餾美酒”歷史悠久、滋味獨特,在青海藏區聞名遐邇。

尕楞藏語意為“長柱”,因境內自然形成的兩根挺立的紅砂柱而得名。尕楞藏族鄉位於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的群山中,這裡平均海拔3000米,全鄉11個村,共計1010戶5436人。而秀日村是全鄉最偏遠、規模最小的村庄,全村僅有59戶人家。

“因為山大溝深,我們這裡過去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秀日村村主任完瑪黃青告訴記者,“現在不一樣了,通過精准扶貧,我們不僅走出了大山,還靠著傳統的釀酒手藝走上了致富路。”

入冬以來,李加才讓家的酩餾已經釀了好幾百斤,作為村裡數一數二的土專家,李加才讓對這門手藝爛熟於心。

“好酒一離不開好原料,二離不開好水,三得有好手藝。”村裡的釀酒好手李加才讓說,在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釀酩餾的手藝,釀造技術以家庭為傳承方式,口傳身教。貧困戶卡毛加的技術是父親加華傳授的,酒坊中的器材都是最傳統的,卡毛加說,幾十年來,燒酒的灶台已換了好幾個,但這些釀酒工具卻一直沒有變,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因為用傳統工具釀造的酩餾酒才會有“記憶”的味道。

“為解決酩餾酒銷售難題,2014年,我們村集資成立了循化縣秀日藏酒有限公司,並成功注冊了‘阿尼霞梧牌’酩餾酒品牌。”秀日藏酒有限公司負責人完麼才讓說,公司以收購村民釀造的散酒為基礎,進行二次提純、精美包裝,實現從零散釀制到集中產加銷,年產量從最初的兩萬斤發展到了2019年的10萬斤,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多元。

“農村要脫貧,就要靠產業。現在就盼著酒能早點賣出去,企業成了,我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完瑪黃青說,通過“公司+精准扶貧戶”的模式,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釀酒每戶平均收益3萬多元,實現了脫貧。

“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大潮中,秀日的這一壇美酒,已經成為我們整個尕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扶貧酒、致富酒。”尕楞鄉黨委書記多巴掐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黑青稞市場價每公斤在3元左右,50公斤黑青稞收入也就二三百元,但是50公斤青稞可以能釀出35公斤酩餾酒,按照每公斤30元算,收入可以翻好幾番。而尕楞全鄉黑青稞的種植面積達到427公頃,光這一項的增收就非常可觀。

“青山綠水,是我們這裡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資本,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多巴說。(記者 萬瑪加)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