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論文風波此起彼伏專家建議

規范編審建立良好學術共同體

2020年01月21日10:36  來源:法制日報
 

● 學術期刊應當成為一個鼓勵各類學術人才交流思想和觀點的地方,不應該成為少數學術精英的集聚地

● 目前以論文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雖然有不少弊端,但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並非所有學者都非常杰出、敬業,如果沒有一個評價體系,在學術研究領域會出現類似“大鍋飯”的情況,有人努力做學術研究,有人混日子

● 長期來看,需要改革學術評價體系,不能隻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要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學術共同體,對研究者的學術成就進行評估和考察﹔要通過公開透明的編審程序,解決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回歸學術本質

近日,某核心期刊被曝光其主編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文章發表時間從2006年延續至2018年。

與此同時,還有一本核心期刊作者在學術論文中大談特談“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經証實,該雜志主編與論文作者是師生關系。

上述兩起事件把目前學術期刊存在的某些問題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學術評價不盡合理

看重出身有失公平

據了解,目前學術期刊主要分為兩類: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主要由包括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在內的7大遴選體系構成。

兩年前,碩士畢業生王明宇(化名)想在核心期刊發表一篇文章,以申請博士入學資格,在網上搜索后,他選定了一家論文代發中介公司。

按照之前的約定,王明宇需付齊3萬元,便可在大約半年后收到某核心期刊的紙質雜志。然而,當王明宇付完所有費用后,該中介公司負責人卻將其拉黑,王明宇再也沒有收到對方的任何信息。

“我當時想走捷徑,便在網上找了一家中介公司。那家公司負責人謊稱自己是某核心期刊的編輯,可以走內部渠道幫我遞送稿件,版面費和遞稿費共計3萬元。我先付了5000元定金。收費雖然很貴,但是沒辦法,要想在核心期刊上發論文,肯定得花不少錢。”王明宇說。

近年來,核心期刊論文發表量已成為國內各大高校博士入學考試、畢業答辯以及高校教師、醫院醫生等評職稱的重要依據。

王明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現在要想申請名校的博士,必須要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以上的論文,最好是第一作者,如果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由美國工程師學會聯合會創辦的一部大型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上發表過論文,那入選的概率就更大了。”

《法制日報》記者搜索近年來的相關媒體報道發現,不少大學生、高校教師都和王明宇有類似的經歷:大學生為順利畢業,高校教師為評職稱,找中介公司幫忙代發論文,但一些中介公司並不具備發稿的能力,在騙取錢財后便消失不見。

“我其實也想靠自己的力量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但像我這種非985、211院校的碩士生,人家光是聽到學校,就將我拒之門外了。不少學術期刊都看重出身,除非文章寫得特別好,論証特別嚴謹,否則第一關可能就會被淘汰。”王明宇說。

四川一所專科院校的教師馬曉慧(化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學術圈確實存在“鄙視鏈”,尤其是投稿的時候。

“有些學術期刊的學術能力評價體系並不是很合理。其實,研究者的身份與學術創新之間不見得有直接聯系。在人文社科領域,有時候知名大學教授發一篇沒有太多創新價值的文章,就有學術期刊編輯搶著要,而像普通院校的青年教師費盡心思寫的有一定創新價值的文章,卻無人問津。”馬曉慧說。

馬曉慧還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有些學術期刊在征稿時要求對方附上自己的姓名、籍貫、學校單位、職稱等,還要求具體寫出是講師還是教授,是碩士生導師還是博士生導師。“學術期刊如此看重學術出身,對於普通院校的年輕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學術期刊應當成為一個鼓勵各類學術人才交流思想和觀點的地方,不應該成為少數學術精英的集聚地。目前越來越多的核心期刊更傾向於約稿而不是投稿,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約’來的稿件大多是名校專家的文章。一般學術期刊都希望成為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的評選標准就是文章的引用率等。學術期刊編輯出於各種現實原因考慮,自然會傾向於發表知名專家的文章,但是知名專家總是有限的,而且有些普通院校的教師或學生一樣也能寫出具有一定創新價值的高質量文章。”馬曉慧說。

平庸論文難以避免

在讀學子身不由己

北京一所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陳子銘(化名)主修工科專業,在校期間曾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兩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和一篇第二作者的EI論文。他認為,現在有些核心期刊的質量確實有待提高。

“如果博士生和他人在這樣的核心期刊合發論文,可能會被認為學術水平不高。有些學術水平比較高的老師會直接發EI、SCI。”陳子銘說。

陳子銘還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核心期刊編輯的一些要求有時也讓人不易理解。在有些核心期刊上發文章,基本不能超過6頁,超過6頁就會加1000元以上的篇幅費。但EI必須要有8頁,如果少於8頁,一般不會通過審核。”

“另外,有些核心期刊的創新性不足,包含一些學術質量不高、觀點雷同、論証重復的平庸之作。我曾經看到過一些文章,論証不嚴謹,中間會省略很多過程,直接得出結論,沒有說服力。”陳子銘說。

在陳子銘看來,一些高校導師的權力確實比較大。他曾接觸過一名導師,其有一個和國內某企業合作的項目,該項目的資金有數百萬元,但要求該企業老總讀這位導師名下的博士。“這個老總並沒有學習過相關專業,也沒有處理過相關數據,但最后還是發表了幾篇SCI。”

為何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企業老總能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陳子銘坦言:“因為所有的學術工作是這名導師的一個博士生做的。當時該導師為了幫助老總攻讀博士學位,讓這名博士生優先把老總的SCI寫出來之后,再去處理自己的學術論文。”

完善學術評價體系

打造健康學術生態

在“父子集”專欄被曝光后不久,上述核心期刊雜志主管單位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已由一位主管領導具體對該雜志社進行情況調查,對該雜志社進行全面整頓,規范制度,完善機制。同時,對該雜志社主編進行相應處理,目前正在依據相關規定進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父子集”專欄風波帶給人們的反思是,學術期刊的主編、編委或者跟這一期刊有關聯的上級主管部門相關人員,不適宜在這一期刊上發表文章。但目前這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一個通病,突破了學術研究的底線。

“為什麼不能發?因為主編、編委等一旦成為文章作者,就難以把握學術研究的基本標准,而這些標准實際上一直都是由大家共同遵守的。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學術研究的規則被有行政權力的人打破了。”儲朝暉說,更深層次的負面后果就是,有些人會認為做學術沒有必要下功夫,還不如擁有某些行政資源,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

對於上述兩起事件,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認為,盡管學術研究並不總是一副板著臉的樣子,可以有一些抒情或者花絮,但必須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作為核心期刊《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支振鋒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環球法律評論》實行全程雙向匿名三審制。匿名是指通過郵箱投稿,由專門的編輯負責統一收稿,然后把所有文章的所有信息都刪掉,做匿名化處理后,按照不同的專業交給不同的編輯。也就是說,在對來稿進行一審的時候,編輯所看到的文章都是匿名的。編輯會按照文章質量去推薦進行二審,這部分稿件佔全部來稿的10%左右。二審是專家審稿,由兩個外單位的教授作為評審專家,發給他們的文章也是匿名的。作者不知道誰在審他的文章,審稿人也不知道在審誰的文章,雙向匿名。一篇文章隻有兩個外審專家同時通過了,才能進入三審。三審由主編領導的編委會負責,三審之后,稿子才恢復作者信息。

“所以我們隻管雞蛋,不管母雞,我們隻管作品好,不管作品的作者是誰。”支振鋒說,審稿標准主要是看文章的選題、論証邏輯如何,有沒有新的觀點和貢獻,有沒有政治性或常識性的硬傷等。

對於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支振鋒認為,目前以論文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不是所有的學者都非常杰出、敬業,如果沒有一個評價體系,在學術研究領域會出現類似“大鍋飯”的情況,有人努力搞學術研究,有人混日子。

“優秀學術期刊的論文審核標准還是非常嚴格的,越是辦得好的學術期刊也越規范。就目前情況來說,論文還是能反映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但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體系也有不少弊端,學術期刊不能保証所發表的文章都有學術價值,就編輯本身而言,也可能會出現偏差。所以應當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學術共同體,來對研究者的學術成就進行評估和考察,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把學術界最重要的評價權力交給了學術期刊編輯部,這不僅給學術期刊編輯部帶來很大壓力,而且表明學術管理體系和學術生態還存在一些問題。”支振鋒說。

支振鋒認為,長期來看,需要改革以論文為核心的學術評價體系,比如隻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總之,研究者需要一個良好健康的學術生態,讓其有更多做學術的自主和自覺,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倫理和專業素養。

“要通過公開透明的編審程序去解決學術期刊存在的一些問題,回歸學術本質,讓學術規則暢行無阻。”儲朝暉說。

對於研究者,支振鋒建議,不斷提高論文質量是根本之道。首先,要閱讀足夠多的書籍、文獻,但現在有的學生卻不愛讀書,連導師都替學生發愁﹔其次,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獨立發現本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並善於進行歸納和提煉,從中找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再次,要有調研能力,不能太懶,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多出去調研、走訪﹔最后,要勤奮思考、多動筆寫文章。(記者 杜曉  實習生 楊歡)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