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怒江州:雪山碧水映新村

2020年01月09日10:12  來源:光明日報
 

年末歲初,怒江大峽谷依然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江水在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蜿蜒流轉,沿江邊美麗公路北上,能看到一個個黃牆藍頂、樓房林立的異地搬遷扶貧新村寨。

雲南“十三五”貧困人口搬遷達99.6萬人,佔全國搬遷總規模的10%,居全國第三位,其中2019年年度搬遷貧困人口數位居全國第一。作為全國“三州三區”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怒江州有近10萬貧困人口需要搬遷,讓這些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雲南最終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戰。

友向福是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依陸底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村民,2019年2月全家從高山上的老村子搬到怒江邊的安置點。他對記者說:“以前我家在山上住的是篾笆房,現在搬來這裡住上了有3室的新樓房,免費入住。”

“你們搬來這裡有什麼收入來源呢?”記者問。

“珠海的企業在這裡建了棒球車間,讓我們做棒球,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了。”友向福開心地說。

據依陸底扶貧搬遷安置點管委會主任范紅軍介紹,這裡共有666套新房,2019年年初安置了建檔立卡貧困戶661戶2350人,他們來自石月亮鄉和馬吉鄉的15個村寨,以人均20平方米的標准免費入住,入住率100%。為了讓安置群眾在新家園有收入、安心住,福貢縣不僅組織安置群眾外出務工,還引進一家珠海企業在全縣5個扶貧搬遷安置點興建了棒球加工車間,引進一家四川企業興建竹編扶貧車間,通過本地民族服裝合作社興建民族服裝加工車間,為異地搬遷扶貧的群眾提供了一批批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怒江邊的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沙瓦村指揮田安置點有319戶1204名怒族群眾,於2018年年底搬遷入住,這裡不僅有棒球加工車間,還有民族用品合作社的兩個機器加工車間和1個手工車間。10多位怒族婦女正在手工車間縫制傈僳族服裝的配飾。車間負責人恆早堆告訴記者:“車間工人都是安置點的群眾,一個月每人可收入1500元。”

讓搬遷群眾能就業增收,還要讓來到新家園的孩子有學上。記者在福貢縣規模較大的扶貧搬遷安置點,都看到有新建的幼兒園。依陸底安置點新建的石月亮鄉中心幼兒園,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幼兒園,良好的設施吸引了許多附近城鄉的幼兒來上學。在怒江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在廣東珠海市對口幫扶下,建成配套設施完備、可容納720人的格力小學和幼兒園,同時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模式,把珠海的優秀教師請進來、把當地的教師和學生送出去。

在許多易地扶貧安置點,搬遷群眾需要買菜。為解群眾之憂,指揮田安置點作了新探索。記者在安置點一棟棟新樓房附近,看到利用空閑土地新開發的大片空地,被切分成一塊塊20平方米的菜地,已經長出綠油油的青菜。據沙瓦村黨總支書記斯春梅介紹,安置點成立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開發微菜園15畝,分為340塊,種上蔬菜后分配給搬遷群眾使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安置點農戶”模式經營微菜園,解決搬遷戶蔬菜供需矛盾,降低了生活成本。斯春梅告訴記者:“最近打工回來過年的人多了,每天都有人來領用菜地,現在已經領了100多塊菜地。人口多的家庭可以領兩塊菜地,大家都很高興,因為不用再花錢去鄉裡的農貿市場買菜了,在新家也可以自己種菜吃了!”

維拉壩貧安置點則為搬遷群眾拓寬就業渠道,因地制宜組建了核桃加工扶貧車間,引進深圳一家電子公司合作組建數據線加工扶貧車間,為搬遷群眾提供245個就業崗位,同時在安置點周邊建設了10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和200畝杧果種植基地,解決了搬遷群眾零星就近就地務工問題,今年已實現收入人均1600元。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怒江州將“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和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的95859人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建設75個集中安置點。至去年底,63003人已分房,其余18306人將於今年春節前完成分房並陸續搬遷入住。為讓搬遷群眾在新家園穩得住、能致富,怒江州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搬遷與脫貧同步。目前,全州已建成以草果為代表的香料產業基地130萬畝,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園目前已引入6家企業﹔共建成安置點扶貧車間30個,解決就近就業816人﹔通過安排公益性崗位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就業35923人,實現戶均1.42人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真正成為怒江州促進貧困人口減貧的有效途徑。(記者 張勇)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