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區:

“四個聚焦”謀突破  砥礪逐夢奔小康

2020年01月08日07:43  來源:寧夏日報
 

<p>  <p  align=

美麗原州。

<p>  <p  align=

鄉村公路四通八達。

<p>  <p  align=

特色種植業喜獲豐收。

<p>  <p  align=

醫務人員義診。

<p>  <p  align=

小秋雜糧長勢喜人。

<p>  <p  align=

村集體經濟分紅。

<p>  <p  align=

專家指導蜂農養蜂。

  核心提示

  1月5日,2020年第一場大雪如期而至,皚皚白雪覆蓋固原山川大地,人們紛紛出門踏雪賞景,堆雪人、打雪仗、拍照留影。

  當歲月的年輪轉過365天,原州人民勵精圖治的畫卷已全面展開。在過去的一年中,原州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綜合施策、精准發力、攻堅克難、苦干實干,經濟持續向好,民生有效保障,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029元、11040元,同比增長8.5%和11%。全年減貧4615戶1324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68%,經過縣級自評、市級初審和自治區行業部門專項檢查、自治區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擬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新使命需要新擔當,原州區將緊扣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目標任務,牢牢抓住“三個著力”重點,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持續實施三大戰略,守好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新路子,確保與全國全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建設美麗新寧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聚焦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出成績

  行走在原州區鄉村,平整的硬化路、整齊的磚瓦房是標配。走進中河鄉曹河村養殖大戶王東耀家,新建的房屋窗明幾淨,沙發、大屏幕電視、冰箱等一應俱全,與城裡居民生活沒啥兩樣。

  2019年,原州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脫貧退出標准,堅持焦點不散、靶心不變、盡銳出戰,先后開展“12項清零”“4項重點工作”攻堅月及“13項重點工作”百日攻堅等行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在頭營鎮石羊村,兩輛車可以並排行駛的水泥路穿村而過,居民屋頂上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太陽能熱水器隨著自來水進村入戶,已經成了家家必備。行走在村道上的村民,個個衣著光鮮干淨,臉上笑容滿面。

  2019年,原州區統籌推進水、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危窯危房4515戶、自來水入戶6691戶,全區農戶安全住房、安全飲水全保障。行政村道路硬化率、生活用電入戶率達到100%,通客車、動力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原州區落實閩寧協作、中央定點幫扶資金6540萬元,支持發展教育、特色產業、勞務協作等項目,建成頭營福馬移民示范新村。擴大飛毛腿高級技工學校原州分校招生規模,實現貧困群眾異地就業增收,該分校成為全國人社系統就業扶貧典型。

  “我們在福建可以吃到美味的寧夏涮羊肉,再配上幾顆枸杞,感覺冬天暖暖的。”福建省福州市民王女士和同事精心選購枸杞、藜麥、小米、蜂蜜等來自六盤山的農特產。

  2019年,原州區積極探索“消費扶貧”新模式,通過與福州市馬尾區積極對接,在福州市建立寧夏六盤山特產館,搭建寧夏特產銷售平台,既幫助原州區農戶和經銷商暢通銷售渠道、實現穩定增收,又讓福州市民在家門口買到物美價廉的寧夏土特產。

  目前,在福州市永泰、閩侯、連江、晉安等地建設9個寧夏六盤山特產分館,形成了“總館+分館+輻射區域”的連鎖經營模式,11家龍頭企業的枸杞、蜂蜜、雜糧等十大種類、300多種原州農特產品開辟了在東南沿海的銷售市場。

  “自特產館開業以來,我公司在福州的銷售額達到120多萬元,帶動了原州區三營鎮、黃鐸堡、寨科鄉25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幫扶1000余人實現就業。”寧夏正杞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振華說。

  依托福建的寧夏六盤山特產館,推動特色農產品“進站上車”,正杞紅、瑞春雜糧等11家企業的農特產品進入“國家貧困地區特色食品(食材)寧夏特產精品館”。建成中鐵快運商城“扶貧專區”和12306“扶貧商城”電商平台,帶動就業2622人,實現消費收入5000萬元。

  “聚焦深度貧困村、‘三類特殊人群’和重點問題,決心不改、力度不減,逐村逐戶逐項回爐起底,對剩余未脫貧的823戶2140人綜合施策,真正做到‘戶戶清’,確保今年現行標准下農村人口全部脫貧。”原州區主要負責人說。

  聚焦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更優化

  進入冬季,人們趁著農閑喂牛養羊。中河鄉曹河村養殖大戶王東耀家的兩座大型牛棚裡,20多頭肉牛膘肥體壯。

  王東耀一家7口人,過去僅靠耕種十幾畝地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生計,王東耀到新疆打工,一去就是10多年。

  2017年,原州區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以肉牛產業為主的草畜產業發展。王東耀聞訊從新疆返回老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貸款10多萬元養殖肉牛。一年穩定收入七八萬元,一家人實現脫貧致富。

  “2012年前,曹河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元﹔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全村飼養肉牛近4000頭,成為原州區遠近聞名的西門塔爾肉牛養殖基地和千頭牛養殖示范村。”中河鄉畜牧獸醫站站長李繼聽介紹,20多年前中河鄉沒有一頭肉牛,現在全鄉肉牛飼養量過萬頭。

  2019年,原州區安排1.3億元資金,全面實施7類23項產業扶貧到戶項目,補欄牛、羊、雞,養殖蜜蜂,種植玉米、馬鈴薯,建產業扶貧示范村,發展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成扶貧車間26個。積極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創建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推進農業“接二連三”,促進冷涼蔬菜、草畜、特色種養、馬鈴薯四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全區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21.8萬頭、70萬隻和194萬羽,153個行政村發展肉牛產業。通過政府承擔貸款貼息、擔保費等措施,支持肉牛品種改良和選育。去年引進西門塔爾、安格斯良種凍精6.5萬枚以上,冷配改良母牛3萬頭以上,冷配改良普及率100%。

  原州區以打造“西部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為目標,鞏固提升河東、曹窪、閆堡3個萬畝,徐河、頭營等12個千畝露地冷涼蔬菜基地和26個設施蔬菜園區,新建楊郎萬畝瓜菜、裡溝千畝冷涼蔬菜基地和老三營、楊郎千畝拱棚園區,全區種植蔬菜21萬畝,冷涼蔬菜預冷、分揀、包裝及冷鏈運輸等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運營模式初步形成。

  躋身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行列,寨科鄉蔡川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開辟金融扶貧“原州路徑”,不斷優化“蔡川模式”,新建金融扶貧示范村40個,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3萬戶6億多元,貧困戶存量貸款2.1萬戶10.56億元,存量貸款覆蓋率達80%,戶均獲貸5萬元。

  “2020年,原州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延伸產業鏈、催生新動能,加快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原州區主要領導說。

  聚焦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更美好

  白雪映襯下的群山連綿起伏,原州區疊疊溝林場宛若一幅水墨畫。

  2019年,原州區按照“一屏一帶一線三區”規劃布局,全年完成營造林15萬畝,綠化鄉村道路250公裡,森林覆蓋率達18.2%。建設“互聯網+林業”信息平台,安裝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控系統,林業管理實現智能化。

  針對本地苗木滯銷問題,原州區在400毫米以上降雨量區造林綠化工程和主干道建設中,採用樹高50厘米以上針葉樹大苗和闊葉樹混交的造林模式,共栽植各類苗木1300萬株,其中本地苗木1100萬株。為確保重點工程造林成活率,原州區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同造林工程“捆綁”,物理防護和化學防治並舉,用鐵絲圍網保護苗木根部,有效阻止鼢鼠啃食油鬆、樟子鬆苗木。

  黃鐸堡試驗園區按照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的目標,引進自根矮化脫毒砧木和優質品種,建成現代化蘋果示范園2000畝、蘋果苗木繁育基地100畝。蘋果種植全過程實現機械化作業,水肥自動精准控制。

  按照“四個一”產業發展規劃,原州區圍繞加大林業產業優良品種引種馴化,引入各類樹種56種,有效解決了當地苗木品種少、特色苗木和精品苗木少、林果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實施“百村萬戶”綠化工程,種植果樹1.8萬畝50余萬株,打造申庄、石羊等“四個一”庭院經濟示范村,宜林荒山種植文冠果、杏等經濟林2.87萬畝,示范效應明顯。

  原州區持續開展散煤專項整治,依法取締無証散煤銷售點16家,實現市區潔淨煤供應全覆蓋。統籌推進“四塵”治理,推行濕法作業,城區優良天數達標率92.8%,穩居自治區各市轄區首位。

  全面落實“河長制”,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4.3%、96%。

  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嚴守生態底線,原州區以六盤山400毫米以上降水線造林綠化為重點,實施何家溝流域生態治理、環固原市區“U”型生態屏障建設等一批生態保護工程,完成造林綠化15.5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0.6%以上。同時,不斷壯大“四個一”林草產業,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四大戰役”。

  聚焦民生福祉 社會事業全進步

  在彭堡鎮曹窪小學,音樂老師陳娟紅給六年級學生上《守株待兔的老農夫》的同時,遠在3公裡外的石壁小學學生通過“互聯網+在線課堂”實時收聽收看。兩所學校均安裝了多媒體教學一體機、攝像頭、麥克風,陳娟紅在曹窪小學上課時,通過互聯網向石壁小學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在兩個教室同時響起。

  彭堡鎮隻有3名專業音樂老師,通過在線課堂“一拖一”“一拖三”的方式,曹窪小學與彭堡鎮10多所小學聯網,各學校可根據音樂課課程安排隨時切換聯網,使教學跨越地域和空間,通過師資共享解決農村小學專業老師不足的問題。

  “城鄉網絡數據全覆蓋,解決鄉村教育不均衡的短板。”原州區師資教育培訓中心主任陳建雷說,城區學校網速達到300M、農村學校網速達到200M,建成“互聯網+在線課堂”172間,覆蓋所有中小學校。

  2019年,原州區投資1.9億元,新建校舍5.7萬平方米,改造運動場2.4萬平方米。落實“三免一補”和營養改善資金6913萬元,惠及中小學生6.1萬余人。在“一拖N”教學模式基礎上,組建原州十八小等城區教育集團3個、原州五小與三營鎮中心小學等城鄉辦學共同體3所,實施“互聯網+教育”,通過城區學校帶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帶薄弱學校,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原州區11個鄉鎮衛生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原州區醫院統一管理,醫聯體覆蓋率達100%。

  “健康原州”深入推進,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模式,受益患者2.5萬余人次,免收住院押金1.5億元,基層診療人次佔比70%以上,縣(區)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構建區、鄉遠程診療體系,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北京大興醫院幫扶協作成果豐碩。原州區被自治區確定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縣(區)。

  “2020年,原州區堅持民生為本,持續增進人民群眾福祉,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推廣城區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共同體辦學模式,積極推進建成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工作,切實解決市區‘入園難’問題。”原州區主要負責人表示。

  今年,原州區將完成區人民醫院搬遷和中醫康復樓及放療中心建設,打造心腦血管等特色科室。實施鄉鎮衛生院提升改造項目,推進醫師素質、醫療質量“雙提升”,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鄉鎮衛生院、村(社區)衛生室下沉。

  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強化社會綜合保障,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對符合政策的參保人群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加大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的關心關愛服務,讓每個困難群眾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改造提升現有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完成老年養護院項目建設。搶抓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機遇,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記者  剡文鑫  黨 碩  文/圖)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