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公主”吳翠雲: 踏遍南疆各地,示范推廣50多萬畝

2020年01月07日09:51  來源:科技日報
 

  吳翠雲在洛浦縣傳授果樹修剪技術受訪者供圖

  “一開始我不懂棗樹修剪,果樹坐果不好,收入也很低,都想放棄了。后來認識了塔裡木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吳翠雲教授,她教我修剪、環剝環割、葉面噴肥等技術,讓我種棗樹掙上了錢,更加堅定了種植的信心,周圍的棗農看了都眼紅。”

  1月3日,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農場職工郝志明,說起科技特派員吳翠雲教授顯得特別激動。從2011年他開始種植棗樹,就得到吳翠雲的耐心指導。

  塔裡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園藝林學系主任吳翠雲教授擔任科技特派員20年以來,足跡踏遍南疆各地。她瞄准南疆百姓的科技需求,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及職工群眾9000余人次,把探索形成的高效優質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成果應用於棗產業,示范推廣面積達50多萬畝。當地職工群眾親切地稱她為“紅棗公主”。

  赫赫有名的果樹專家

  1962年,她父母從內地來到南疆工作。吳翠雲從小在洛浦縣長大,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讓她對農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對老百姓有著特殊的情懷。

  吳翠雲早年就加入了由塔裡木大學老教授閆春雨帶領的果樹育種研究團隊,從事早熟梨新品種選育工作。

  “剛進團隊的頭5年,我負責調查320株庫爾勒香梨雜交后代的生長習性,平均每3—5天調查一次,逐株進行記錄。工作十分枯燥,但我堅持下來了。”吳翠雲說。

  選育出新品系后,她跟隨團隊在各示范區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和區域性試驗種植。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於2000年選育出早熟優質梨新品種“新梨7號”。

  該品種在阿克蘇、庫爾勒等地示范種植后,很快被推廣到河北、山東等省區大面積栽培,目前已成為全國早熟梨栽培的首選優質品種。

  作為塔裡木大學果樹學科帶頭人,吳翠雲科研成果累累,是塔裡木大學赫赫有名的果樹專家。

  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近年來,兵團南疆師團紅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紅棗產業成為兵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大“動作”。

  為落實科技特派員幫扶計劃,助力群眾增收脫貧,自2013年以來,吳翠雲就一直在技術上幫扶少數民族聚居貧困團場47團,將團場和種植戶對技術的需求當成自己的責任。

  為解決職工樹形紊亂與樹體早衰、棗樹施肥盲目盲從、棗樹凍害及鹽鹼危害、棗果品質不高等問題,她制定棗栽培模式和生產技術標准,推廣棗園林下覆蓋、林下生草養殖技術,集成示范“果—草—禽/畜復合生態種養新模式”。

  為促進多渠道增收,吳翠雲建議種植戶在棗園中實行棗—草—禽(畜)生態栽培模式。“在果園裡種草,不僅可以保持濕度,在棗樹花期調節小氣候,利於坐果,還能把草作為綠肥,給土壤提供有機質。”她說。

  在南疆普遍缺水的情況下,林下人工種草很難推行,吳翠雲苦苦思索突破路徑。她在基層走訪時發現,個別棗園生長著一種名叫“地錦”的草本植物。這種草呈匍匐狀成長,抗旱性和耐鹽鹼能力都很強,而且自然生長,不需要特殊人工管理。

  經了解,她得知這是一種維吾爾醫藥材,立刻向47團領導建議,讓種植戶在果園中人工種植這種草。近幾年,47團不少種植戶紛紛種植維藥“地錦草”,畝增收700多元。在同時,吳翠雲多方引導種植戶發展林下養殖。目前,四十七團發展林下養殖的種植戶超過150戶,平均每隻禽類利潤20多元,一些種植戶年增收上萬元。

  心裡始終裝著果樹和果農

  為加大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力度,主動融入向南發展戰略,這幾年,吳翠雲帶領課題組成員在南疆開展棗樹標准化直播建園、密植棗園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示范。

  “吳教授沒有架子,親切得很,我們都很喜歡她……”47團職工艾力·卡斯木這些年一直惦念著吳翠雲。

  2016年6月,吳翠雲在洛浦縣、和田縣鄉鎮向農民傳授果樹夏季修剪技術。她從早忙到晚,未得到充分休息,吐瀉不止,住進當地醫院。像以往一樣,她不顧醫生勸阻,次日一早,就來到艾力·卡斯木的棗園,示范棗樹修剪技術,解答技術難題。

  有多少個周末、節假日,是在果園裡度過的,吳翠雲已記不清楚了。“在基層做技術服務,體會最深的就是群眾想通過應用科學技術增收致富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每次去都想讓我多講一些,這讓我覺得自己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隻要農民打電話咨詢技術,我盡力馬上解答﹔遇到電話溝通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就抽時間到地裡去解決。”吳翠雲說。

  有人問吳翠雲教授,是什麼讓她如此拼命?她說:“群眾對我的認可,是我的價值所在。看到老百姓依靠科技脫貧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我有種說不出的喜悅。”(記者 朱 彤 通訊員 楊寶仁)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