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跨界搞文創 為農業發展培育新動能

2020年01月07日09:48  來源:科技日報
 

  福船模型受訪者供圖

  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充分發揮科特派“機制活”的優勢,全力推進科特派服務領域,從單一農業生產領域,拓寬到農業深加工、化工、文創等二三產業,積極打造區域特色創新品牌。

  大到145米的鄭和寶船,小到72公分的福船模型,還有福船文化衍生出的杯子、帽子、旅游伴手禮等文創產品……在福建泉州大福古船模公司的福船展廳裡,這些精致的物件,曾“駛進”了2018世界閩南文化節、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高大上的舞台參展。

  自古以來,福船皆為福建海文化的一張名片。而現在,作為泉州市科技特派員、群眾文化館員的郭景濱,成了這張海文化名片的“派送員”。在他的幫助下,大福古船模公司將福船做成文創產業逐步向海內外推廣。

  位於福建省湄洲灣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區,是座因港而興的新興城區,頭頂石化新城、海鹽文化之鄉等諸多光環。如今,從漁港海畔到涂嶺茶山,一支支科特派隊伍正活躍在青山綠水間。該區充分發揮科特派“機制活”的優勢,全力推進科特派服務領域,從單一農業生產領域,拓寬到農業深加工、化工、文創等二三產業,積極打造區域特色創新品牌。該區惠嶼村、東張村在科特派的幫扶下,還分別入選全國最美漁村、文明村。

  小小伴手禮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很多人印象裡,科特派的服務領域似乎終究離不開農業。然而,在泉港,2010年,該區首次向工業領域下派科技特派員,如今,又擴展到了文化產業。“當前,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這是從國情出發,用科技賦能優勢,帶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泉港區委書記梁炳輝說。

  泉港區古福船制作技藝已流傳百年。2015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泉港區“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的稱號。然而,改變傳統行業的單一性、突破產品新的設計定位、福船技藝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成為新時期泉港區面臨的挑戰。

  “福船,以前是作為載人的載體,現在成為傳播文化的載體。傳播福船文化,就是在延續以前古代造船人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執著的精神。”郭景濱說,經過深入摸底,他為大福古船模公司精心制定了12條產業發展建議,他認為,挖掘船模的設計定位、拓展營銷,將福船文化打造成為閩南文化產業特色品牌是方向。

  在郭景濱的推動下,企業在福船模型制作工藝中融入了機械雕刻、電腦雕刻等創新技術,衍生出杯子、帽子、旅游伴手禮等文創產品。憑借自身優勢,他加強對文創基地建設的策劃研究,積極策劃開展海絲非遺雙創共建活動、海外華裔少年實踐活動等,除此之外,福船模文創基地還被納入“泉港區精品一日游”旅游線路,拓寬福船文化傳播途徑。

  幾近失傳工藝入選“非遺”項目

  走進泉港區涂嶺鎮的涂嶺山上,延綿茶山呈現眼前。記者了解到,這片呈微酸性的紅土地,種茶歷史悠久,出產的茶葉口感清醇。然而,在21世紀初,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低端粗放的生產加工,漸漸地讓涂嶺茶葉失去了市場,“涂嶺紅”工藝幾近失傳。“茶葉最貴的時候一斤才30元,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許多茶農紛紛轉行。”福建省科技特派員、高級農藝師吳輝木說。

  面對困境,吳輝木卻選擇了堅守。多年來,他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涂嶺紅茶加工工藝,將涂嶺紅茶從粗加工向高端紅茶加工轉變,推動這項技藝成為“泉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創立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紅茶品牌。

  “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科研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吳輝木說,在傳統與現代工藝之間,他對制茶工藝進行了大膽創新,採用傳統的棕掃、竹篩、木楺盤和鐵鍋,讓茶葉不受機具污染﹔同時一改過去涂嶺紅茶手工炒制習慣,引進液化氣炒干機、電熱提香機等半自動化制茶工具,做到溫濕度更可控,確保茶葉品質穩定。

  隨著涂嶺紅茶名氣的提升,市場逐步“回溫”,在吳輝木的帶動下,涂嶺鎮茶農每年增加收入達1500萬元。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茶葉採摘和加工技術不夠規范,吳輝木還以泉港涂嶺紅茶葉專業合作社為依托,針對婦女就業人數開展“涂嶺紅”技術培訓,近3年來,共計培訓220人次,有效解決了困難戶婦女就業問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勁驅動力,不能再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三農問題。”泉港區科技局局長呂偉成表示,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單一的傳統生產,逐漸向產業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植根三農,必須准確把握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時代特征,在產業鏈各環節開展創業服務,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新業態。

  老屋“變廢為寶”,古村重煥生機

  打造南洋樓閱讀室、修繕小花園、窗台擺上鄉土特色的文創產品,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慕名而來一睹風採……走進全國文明村的泉港區東張村,33座沉寂在歷史中的“南洋樓”正煥發著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激發出了農村發展的無限動能。

  在泉州市科技特派員、農藝師劉耕杰的指導下,利園農業技術(泉州)有限公司建立起全省最大的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建成200畝水培蔬菜基地作為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不僅深耕現代農業,劉耕杰還充分發揮科特派人才資源優勢,與優加眾創空間聯合建設起以“鄉村+文創”為思路的“南洋創客小鎮”,帶動東張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對於泉州人來說,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南洋樓,飽含一段段漂洋過海、愛拼敢贏、白手起家的奮斗故事,滿載著南洋華僑的濃濃鄉愁,卻因不斷閑置而在歷史中沉寂。如今,以“南洋樓”為載體,劉耕杰聯合優加眾創空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施大中專星火計劃、舉辦了一系列鄉村青年創客季活動,闖出了一條“文創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在東張村,鄉村旅游、鄉村攝影、鄉村文創產品開發、農耕研學、傳統的紅團DIY、花卉微景觀DIY,一系列的“農文旅”項目的開展,逐漸盤活了全村的產品與資源。“村裡的婦女也參與到南洋樓的活化文創中來,通過傳統小吃紅團DIY活動、栽培花卉和定期的花藝講座為鄉村旅游增添色彩。”優加眾創空間負責人柯龍俊說。

  東張村的嬗變,源自該村強化改革思維,探索發展村落文創產業的創舉。科技特派員力量的注入,用科技力量撬動文化新動能,用文化喚醒鄉愁,賦予了農村發展的“造血能力”,將日漸“空心化”的鄉村建設成為了美麗家園。

  呂偉成表示,在一支支科技特派員隊伍的推動下,文創產業不僅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轉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正成為泉港區經濟發展新“引擎”。(記者 謝開飛 通 訊 員 庄學林 胡鳳蘭)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