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至今9年多,廣州大劇院舉辦各類演出3500多場,其中75%以上是在夜間舉辦﹔凌晨3點,番禺區沙灣古鎮燈火通明,大排檔的熱鬧程度絲毫不減——

廣州之夜:升騰著文化味兒和煙火氣

2020年01月07日09:30  來源:光明日報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流花路120號,一座紅磚黃瓦的牌坊在一眾現代建筑之中頗為顯眼,牌坊所立處,就是我國最早的國營五星級賓館——東方賓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正是在這裡戶外花園餐廳搭起的一個方形表演舞台,誕生了全國第一個音樂茶座的雛形。

對於“國內夜生活文化發源地”的廣州而言,夜經濟不是什麼新鮮詞匯。正如文化學者易中天在作品《讀城記》中所言,白天包容含蓄、按部就班的廣州,一到夜晚反倒生猛鮮活。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在此前舉行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廣州入選“夜間經濟十強城市”。歷經40余年,羊城直至今日依舊“越夜越有機(機:粵語活力之意)”。

五嶺之南,珠江之濱給予了廣州這座城市氣候四季溫暖的自然稟賦,也為城市夜經濟的發展延展出了更多空間。夜色降臨,珠江兩岸燈光璀璨,為林立的高樓披上了“花衣裳”,煞是好看。一船飽覽廣州夜色的“珠江夜游”作為傳統保留項目,大沙頭碼頭和天字碼頭熱門時段的船票至今仍是“一票難求”。而歷經改造后為廣州留下城市記憶的永慶坊,正在成為人們提及西關夜色時的新談資。

另外,隨著去年夏天紅色傳承、千年古跡、珠江魅力、都市尋味、活力都市,以及西關風情等6條“夜游廣州”精品旅游線路的推出,也將廣州夜間魅力的“線條”勾勒的愈加清晰。

“博物館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客廳’,集納著城市的有形歷史和底蘊內涵。”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郭軍向記者表示。2019年夏天,廣州的多家重要“城市客廳”,開始嘗試起了夜間“待客”。去年8月1日晚,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內仍是人頭攢動。在博物館試行夜間開放的第一天,館長吳凌雲的講座《帝國視野下的南越國》座無虛席,為新嘗試開了個好頭。

從2019年8月起,廣州范圍內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多家博物館,每逢周五、六、日和重要節慶,便會延長開放至晚上9點,為不少人提供了夜間游覽的好去處。而廣東省博物館的“群龍出沒”特展,以及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夜間親子活動等夜間特別活動,也頗有人氣。2019年國慶假期期間,廣州各博物館夜游人數超過3.6萬人次。

除博物館外,音樂會、戲劇、話劇等舞台演出,也是廣州夜間文化消費的重要部分。廣州大劇院開業至今9年多,舉辦各類演出3500多場,其中75%以上是在夜間舉辦。僅2018年,票房收入就突破了億元大關,“能達到這成績的歌劇院,在全國不超過3家。”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表示。

據記者統計,僅2019年10-11月,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和廣東藝術劇院等夜間演出排期就達90多場,佔演出總數的84%,主要集中在周五和周末的夜間。

幾年前推出的一部紀錄片《尋味順德》,讓無數美食愛好者對粵菜望之垂涎,也讓觀眾們對傳承千百載的粵菜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夜漸深,食客們或是剛剛結束一天工作,或是游覽觀戲后仍未盡興,一桌熱氣騰騰、鮮味十足的夜宵,便是最地道的羊城味兒。

凌晨3點的番禺區沙灣古鎮依舊燈火通明,大排檔的熱鬧程度與日間相比絲毫不減。“來到廣州,如果沒能去‘宵夜’一把,總會讓人感到有些遺憾。聽本地朋友說這家店開了十幾年,豬雜出了名的新鮮,煎炒都好吃,而且通常隻在凌晨有,賣完即止,就來嘗嘗鮮。”初來廣州游玩的小李面對美食喜不自禁。

2019年10月出爐的《廣州夜間經濟大數據圖鑒》提出,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發展夜間經濟具備相當基礎和比較優勢,表現為優越的氣候和旅游資源、深厚的“夜宵文化”和繁榮的市場經濟等。廣州的夜間經濟整體活躍,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等傳統夜間商業領域表現亮眼,文旅、體育、康養和教育等行業潛力大,有待進一步發展。

“根據《廣州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我們力爭到2021年,在全市打造30個夜間經濟聚居區,力爭形成10大國內知名商圈,形成以嶺南文化為主線,品牌化、國際化、特色化更加鮮明的‘廣州之夜’品牌。可以說,2019年是廣州夜間經濟發展的新元年。”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國強表示。

“廣州是一個不知疲倦、沒有夜晚的城市……它似乎並不需要睡眠。而且,越是別人需要睡眠時,它反倒越是‘生猛鮮活’。”易中天當年在《讀城記》中的這段解讀,如今看來就像是廣州夜間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一個升騰著文化味兒和煙火氣的“夜廣州”,正呼之欲出。(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專家點評

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郭軍:

作為一個逗留廣州的外鄉人,我不時感覺,廣州的夜生活中,文化氛圍仍顯不足。民以食為天,白天的忙碌過后,我們當然需要嶺南美食,但是也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帶來的輕鬆慰藉和充實美感。我們需要提升傳統的夜間經濟,注入更加特色的文化元素,切實把握民眾的同理心,不斷創新,打造更加多元的晚間業態。

這個元旦跨年夜,我在外鄉的一個景區度過,感慨頗多。市中心的一條原本普通的小河,經過改造后形成了立體的空間格局,展現了當地的特色風情和歷史文化,形成了一個不僅包括餐飲住宿購物游覽,也支撐演出藝術娛樂辦公會展居住和高科技實體等在內的,豐富多元的白晝和夜間經濟生態圈,經濟上欣欣向榮、業態上交相輝映,帶動了整個城市中心的快速發展。

廣州也有圍繞寶貴的灣涌資源大手筆投入改造的發展項目,但是在景區的規劃和培養上沒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往往只是簡單地貼上文化的標簽,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文化的雨林型生態,其原因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再以廣州塔和周邊珠江沿岸為例,夜晚的燈火景觀固然很美,但是相應的文化和消費場景仍然略顯單調。這裡有形成廣州城市文化休閑夜間經濟名片級核心生態圈的潛質,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廣州還需要不懈努力和創新。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