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六百歲“慶生”活動公布

王旭東: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種子

2020年01月07日0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大慶之年”,故宮將舉辦哪些重要活動?未來的故宮將如何發展,紫禁城將以怎樣的面貌走進下一個600年?近日,故宮博物院舉辦新聞發布會,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與媒體記者深入交流,回答了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參觀人次再創新高

“2019年12月19日上午10時47分,來自浙江省湖州市的楊先生成為故宮博物院2019年第1900萬名觀眾。”在發布會上,王旭東分享了故宮的最新統計數據。2019年,故宮接待觀眾超過1930萬人次,再次刷新紀錄。近年來,故宮觀眾數量不斷增長,2012年突破1500萬人次,2016年突破1600萬人次,2018年突破1700萬人次。故宮博物院已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人氣最旺的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故宮累計接待觀眾4.56億人次,其中改革開放以來(1979年來)參觀人次佔70年參觀總量的85.1%,中共十八大之后(2012年來)參觀人次佔總數的28.5%。“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國家的巨大發展,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更加熱愛。”王旭東說。

統計發現,故宮更受女性觀眾喜愛,2019年女性觀眾佔比達56%。王旭東表示,根據這個特點,故宮會思考推出更多針對女性觀眾的服務。

數據反映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故宮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2019年40歲以下觀眾數量佔全年觀眾總數的56%,“80后”“90后”“00后”成為參觀故宮的“主力軍”,很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來故宮,接受歷史文化熏陶。

展覽不會刻意制造“爆款”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將在2020年推出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制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

學術研究是故宮博物院的核心任務之一。2020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第五屆“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和“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IIC)—故宮博物院2020國際古建筑保護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學術研討會議。同時,將出版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徐邦達集》《劉九庵書畫鑒定研究筆記》《陳萬裡日記》《耿寶昌集》等老專家文集,《養心殿保護研究叢書》《欽安殿原狀研究》《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論文集》等學術專著和合輯。

故宮將推出哪些展覽是廣大觀眾最關心的。王旭東介紹,2020年的重點展覽涵蓋古代建筑、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如“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余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筑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選取故宮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現人物畫從東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韓熙載夜宴圖》等名作將展出。“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人格風范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陶瓷館”專館將在武英殿重新開放,文物數量由原來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展現中國陶瓷8000年延綿不斷的發展歷程。

故宮博物院還將與法國凡爾賽宮合作舉辦“中國與凡爾賽展”,以2014年在凡爾賽宮舉辦的“凡爾賽宮中的中國/十八世紀的藝術與外交”大型展覽為基礎,結合故宮收藏的法國宮廷及傳教士、使節帶來的精美文物,生動、全面地還原18世紀中法兩國文化和藝術盛況。

“我們不會辦單純的‘獻寶展’‘亮寶展’,每個展覽都會有明確的主題,將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進行梳理,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王旭東表示,故宮不會刻意制造“爆款”,讓觀眾排很長的隊來參觀卻只是匆匆一瞥。“我們希望引導觀眾進行有充足時間、有知識儲備的參觀,靜靜地欣賞文物,汲取文化營養,而不是到此一游。”

“實際上,‘爆款’也是不可預測的。”王旭東說,近期太和門廣場上立起的幾隻“吐寶鼠”,是配合扎什倫布寺文物展推出的文創,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它會火,現在卻成為觀眾喜愛的“打卡”點。

港澳台學生進宮體驗

故宮“慶生”是中華文化界的盛事。王旭東強調,系列慶祝活動將本著增強大眾文化參與感和文化獲得感的原則,把紫禁城的生日辦成大眾共享的節日。

2020年暑期,故宮博物院將舉辦“綠洲行動——600名小學生進故宮”“紫禁城記憶·文脈600年——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600名中學生進故宮”“故宮楹聯主題書法大賽——600名青少年進故宮”等文化公益活動,帶領少年兒童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開闊知識眼界,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

王旭東介紹,“紫禁城記憶·文脈600年”活動將由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四地的專業機構分別邀請150名中學生走進故宮,體驗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工作。除了參加故宮的體驗課程外,還會組織中學生們到各地看看,參觀更多文物古跡,感受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當下的發展情況。

“文化的力量無比巨大,故宮博物院承擔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王旭東說,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港澳台青少年與祖國緊密聯系在一起,“讓他們有‘家’的感覺”。

為了進一步弘揚故宮文化,故宮博物院還將制作一系列影視作品,如電視劇《故宮如夢》、紀錄片《紫禁城》、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大型史詩劇《紫禁城》等。此外,還將設計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標志,發行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紀念幣、特種郵票等。

建設“活力故宮”

自2019年4月接替單霽翔成為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來,王旭東走訪了故宮博物院38個部門和院外多個與故宮發展有關的單位。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建設“四個故宮”,即“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其中,“活力故宮”是王旭東上任后提出的新定位。

“‘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王旭東說,故宮的保護、研究最終落腳點是讓文物“活起來”,滿足公眾的需求。“‘活起來’不是說讓文物本身走出故宮、滿世界漫游,而是讓故宮的文物資源變成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影視作品、新媒體產品,讓文物的靈魂和蘊含的價值‘活起來’。”

王旭東指出,建設“活力故宮”首先要激發“故宮人”的活力。故宮將打開大門、請進人才,吸引更多人為故宮發展出力獻策,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

數字技術的運用是故宮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故宮將推動古建筑和館藏文物全面數字化,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為學術研究、文物保護、文創開發提供有力支撐,並為社會提供可共享的數據資源。(記者 鄒雅婷)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