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了心抓創新 “三個補”促轉型

——浙江新昌探尋縣域科技創新發展新路徑

2020年01月03日10:04  來源:科技日報
 

  11年間,從浙江省次貧縣、污染監管重點縣蝶變為全國百強縣、國家級生態縣……雖地處山區、資源有限、區位不顯,浙江新昌以科技創新為犁,將百裡岩疆開墾成了規上企業畝均稅收超30萬元的生態良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如何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是新時代全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多年來,浙江新昌在創新實踐中破題解難,2016年,時任新昌縣委書記曾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進行過經驗解讀。

  隨著相關經驗的持續完善,去年年初,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出要“全面推廣科技創新新昌模式”。經過一年的調研總結,浙江省提煉出了“鐵了心抓創新、三個補促轉型”縣域科技創新的新昌經驗,將予以推廣普及,鼓勵省內縣域加快科技創新改革。

  資源不足科技補,確保投有所用

  “新昌地貌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迫使我們強化企業、人才、研發三大科技要素,補足創新資源匱乏的短板。”新昌縣委書記李寧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圍繞高端制造、生物醫藥兩大主導產業深耕細作,當地深入實施企業“三倍增”計劃,已擁有上市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157家、佔規上企業一半,科技型中小企業470家。

  “設立院士專家、博士后工作站后,我們正與高校院所共建3D打印中心生產基地以及合作開發高性能軸承材料。”新昌三雄軸承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忠告訴記者,2019年公司銷售3.55億元,產品遠銷德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

  “當地支持企業建設高能級研發機構,對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按一比一配套縣級財政投入。”新昌縣科技局局長梁小平說,為確保人才供給,當地探索出了“戶口在外地、工作為新昌”的柔性引才模式,對帶項目、帶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最高補助500萬元創業科研經費。

  如今,新昌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連續5年穩定在4%以上,每年開發省級新產品200隻左右,當地制造的11個產品已在全球佔有率第一。

  區位不足服務補,播撒陽光雨露

  今年1月,新昌工業園區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隨即調動全體干部職工全方位對接企業資本、市場、人才、技術等需求,就園區內企業發展和項目推進開展全流程跟蹤服務。

  “‘企業管家’‘一站式服務’等標簽隨之而來,經開區在2019年1至10月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31.67億元,同比增長10%。” 新昌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周來春介紹道,目前全縣90%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在高新園區、經濟開發區兩大省級園區。

  秉持“內聯外合,開放共享”的原則,新昌一方面招引培育高校研究院集聚園、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落地,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開放創新資源,在海內外共設立40余個研發機構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共享82個實驗室,每年服務中小微企業近千家。

  與此同時,每年兌現科技政策性財政補助超5億元、加計抵扣額超10億元,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超3億元,科技創新成果獎勵金額超3000萬元……按需供給,契而有信的政策保障,使得創新服務平台取得實效。

  目前,新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對政務事項進行流程再造,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堅持“無事不擾、有事必到”,科技服務對象“跑零次”已是常態、“跑一次”是例外。

  動力不足改革補,創新久久為功

  設立創新驅動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定期協調推進科技創新各項工作,一任接著一任干……憑借“黨政一把手抓創新”的領導機制,新昌有效防止了由於創新要素導入周期長、見效慢等原因,縣域創新動力不足、陷入停滯的局面。

  “區別於市區資源集聚等優勢,新昌縣增強科技、發改、人才、經信、財稅等部門的協同性,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改革也尤為重要。”浙江省委黨校經濟教研部副主任包海波教授如是說。

  由企業提出課題、提供經費,政府部門帶隊進高校精准找團隊解題,已與國內外1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的新昌縣,就產學研創新協同機制的改革成效尤其顯著。除了供需精准對接,政府做媒,促使新昌企業與高校加深信任,逾越了“誠信問題”這一絆腳石。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系統集成技術研究所高明煜教授笑稱,2004年以來,自己率團隊與當地的康立科技、泰坦股份等企業合作研發了30多項紡機控制系統,幫前者培養了4名工程碩士。

  新昌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旭榮表示,新昌深耕“崇文守正”傳統風尚,鼓勵企業採取股權激勵、銷售分成、項目制獎勵等多種激勵機制,重獎科技人員,並堅持每年舉辦中國縣域創新發展新昌論壇,全方位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以浙江為例,可借新昌經驗的總結,將縣域創新作為全面創新改革的突破口。”包海波認為,相信對新昌經驗系統推廣、因地制宜轉化成相關的制度規則起到推動作用,能為縣域創新提供強大動力。(洪恆飛 王 華 記者 江 耘)

(責編:趙茉鈺、寬容)